【撰文】林秋慧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一、單身、交往、新婚者
「女性/男性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在傳統社會裡,似乎不太會多加思考,自然而然地順從了出生時的生理性別,也順從了社會期待對生理性別的規範。因此,逐漸形成社會文化的性別意識形態,但事實上,性別特質與生理性別、社會性別並非所有人是完全一致、完全兩極化,所以生理性別並不能決定所有性別上的差異,在這個議題上,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面對與因應;且看「性別」在我們的生活中施展了什麼魔法吧!
看見性別差異
Ann Oakley(1972)在其著作《生理性別、性別與社會》(Sex, Gender and Society)書中指出性別概念的性與性別涵意如下:
(一)性(sex):指的是身體相關的性別,或稱為生理性別;包括生理上的女性、生理上的男性,或是生理上是雙性人等。
(二)性別(gender):是指我們在社會上表現出來的性別身份,或稱為社會性別;例如,傳統想像中的男人-「短髮、剛強,有淚不輕彈的樣子」,就是一種屬於社會面向的性別。
傳統以生理性別劃分男性、女性,有人常說,女性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動物,女性的生理與心理複雜度遠遠超過男性,而女性在生理期的情緒起伏大,以及哺乳期或產後的壓力,皆屬女性的獨特經驗;同樣地,男性自小被教導著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兒膝下有黃金,男性須壓抑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外顯(戴伯芬,2017)。過去要求女性需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而新時代新思維,傳統的刻板觀念受到挑戰,逐漸看見女力的崛起。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於性別的知識也越加豐富,理解到社會文化參與性別角色的塑造,知道性別差異是光譜式的,而非傳統的二分法,性別的呈現應該更具有彈性,每個人依不同各自的情況展現不同的性別特質(如下圖所示)。一般來說,多數的男性會呈現偏向較陽剛的特質,多數的女性會呈現偏向較陰柔的特質;部分的男性、女性會傾向兩側的極端值,但其實女性可能陽剛,男性可能陰柔,也就是說,即使同樣生為女性/男性,不可能只有一種典型的女性/男性特質,其性別特質的展現,應由個人適時適地的選擇,而且每個人的特質都是獨特的。
選擇尊重每個人的不一樣
多元社會常有各種標籤,外貌、年齡、性別都是,但撕掉標籤,其實「我們都一樣」。
-蔡依林
對於「不一樣」,很多時候都只是感同身受及強烈的好奇而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用的情感語言不盡相同,也許需要花更多時間,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異性,才能有能力去辨認,與自己全然不同的語言(許晉榮,2021)。人們從小都在尋求大家的認同,不管是家庭、學校、社會遇到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可是卻常用多數人的「一樣」看待少數人的「不一樣」;用言語歌頌多數人的「一樣」,數落少數人的「不一樣」,忽略了需要多一點的包容,也忘了學會接納,期待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願意敞開心胸接納多元的性別,伸出雙手擁抱更多元的自己與他人。
選擇做更合適的自己
破除男性必須陽剛或女性必須陰柔的性別二元思考,透過不斷地覺察與省思,以及性別知能的學習,理解性別建構的困境,引導受困其中的個體走出性別的枷鎖,適度勇敢地回應被排斥、不被理解的過去,對自己與他人展開更多的理解、尊重與包容(王曉丹等,2019)。
為了促使家庭、社會更平等,我們都需要提升性別意識,了解每天在生活週遭上演「性別」的潛台詞或流行語,進而能更平等、更有意識的「選擇」,適切的表達與相處模式(蕭子喬,2020)。
參考資料
王曉丹、余貞誼、方念萱、姜貞吟、韓宜臻、胡錦媛、黃囇莉、楊婉瑩、孫嘉穗、陳惠馨、康庭瑜(2019)。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新北市:大家出版。
許晉榮(2021年9月12日)。平權未來/蔡依林撕下標籤,為熱愛的土地發聲。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122449/5739870
蕭子喬(2020年12月1日)。讀《這是愛女,也是厭女》、《性別做為動詞:巷子口社 會學2》,看見性別在社會上的潛台詞。雞湯來了。
https://chickensoupfamily.com/2020/12/01/gender-books/
戴伯芬(2017)。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新北市:大家出版。
Oakley, A. (1972). Sex, Gender and Society, London: Maurice Temple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