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范利霙老師
【適讀對象】專業人員
【十大類別】情緒教育
【家庭生命週期】三、家有學前孩;四、家有國小生
「媽媽!我…(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感覺,然後就哭了)」、「老師!他上課的時候一直尖叫!所以我才提醒他(小孩其實是怒吼)」、「我就是沒有辦法做好,我以前就是這樣,反正也沒有人認為我做得到!」這是在教育現場和生活中常觀察到的學童情況,讓身為大人的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從情緒教育來了解協助孩子。
情緒是由某種刺激事件引起個體的身心激發狀態,個體不僅會有主觀感受和臉部表情,也可能會伴隨著外顯行為產生(張春興,2011)。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商數,簡稱EI或EQ)的概念自從1990年被提出後,在情緒教育中往往會談到培養學童「情緒焦點」與「問題焦點」情緒調整策略的能力,使其能藉由尋求支持、放鬆分心、間接宣洩或藉由自行問題解決和透過他人協助等方式,解決生活中出現之問題(張春興,1990)。爾後國內學者提出「在適切的時間、關係,帶著適當的動機,對於合宜的對象或事物,使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林建福,2010)。以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與情緒調整作為課程目標,透過情緒管理之概念幫助個體覺察自己與他人情緒的狀態,且能表達感受與善用情緒調整策略,其中情緒覺察是指個體能適當且合宜地覺察自我或他人情緒(葉在庭、辜靖淳、方俊凱,2014)。情緒表達為具有功能性的一種溝通形式(Brody & Hall, 2000)。藉以讓他人理解並接受自身的情緒,可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表達(邱珍琬,2018)。情緒調整則是藉由與外在因素互動,使個人對情境有適當之反應,能因時、地或情境的需要,使用最適當的情緒方式達成適應環境之目標(陳金定,2008)。透過三階段的情緒管理能使個體了解自身情緒、了解他人情緒、表達合適情緒並控制自己的情緒,以達到妥善維繫人際關係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從2002年起在全球發起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的計畫。SEL的五大核心能力包含:1. 自我覺察;2. 社會覺察;3. 自我管理;4. 人際關係技能與5. 作負責任的決定。在自我覺察中,教導學生辨識自我情緒、務實的自我評估、掌握自己的優勢能力、具備自我效能等技能,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在自我管理中,教導學生控制衝動、壓力管理、自我激勵、設定目標等技巧,使學生促進當前的工作,堅強面對困境與挫折;在人際關係技能中,教導學生和他人溝通、社會參與、建立關係、團隊合作的方法,使學生在人際互動中有效管理自身情緒,能協調解決衝突的方法與適時尋求協助。CASEL的研究發現,SEL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業表現、社會情緒技巧、對自我、他人和學校的態度、在學校和班上的行為,並改善班級裡的不良行為、攻擊行為、焦慮和沮喪(CASEL, 2020)。綜觀SEL五大核心能力與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可發現皆強調培養學生透過自我覺察、認識,進而發現與發揮自己的長處,學會肯定與欣賞自己,掌握自身的資源,進而妥善經營人際關係。
當前的情緒教育,除了進行情緒管理處理負面情緒,更加入了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強調不應該只以解決負向情緒為目標,而是需要引導正向情緒,發展自身的長處,使其表現出更多適當的社交行為,進而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而正向情緒教育可以如何著手?筆者以低年級以下的孩子,以及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分別舉例說明:
(一)低年級以下孩子正向情緒教育
針對年紀較小孩童(低年級及學齡前兒童)的正向情緒學習活動,著重在自我覺察和社會覺察,家長和教師可以透過繪本及影片的媒材,配合提問與討論,引起孩童共鳴並幫助孩童進一步思考繪本或影片中人物的觀點,同時在導入繪本及影片時,可搭配不同的情緒詞彙與孩童討論不同詞彙的強度、引發的原因、伴隨的反應及可以調節情緒的技巧。若能加入多元化的體驗活動,例如:臉部表情變變變、製作吐氣筒、我的小角落等…皆能有助於孩童更具體了解自我或他人感受,並增進孩童調節能力。
(二)中年級以上孩子正向情緒教育
中年級以上的學童,建議讓孩子先釐清面臨的困難與壓力,家長和教師適時提供孩子於認知、情緒與行為三方面的因應策略;長期正向情緒的培養則可以透過「放大生活中的好事」與「放下生活中的小事」,練習將注意力聚焦生活中的愉悅經驗,避免想太多或社會比較,並持續記錄一週以上,例如:生活中的美好、值得感恩的人事物、覺察個人長處、練習寬恕自己、寬恕人事物等…,請記得與孩子討論這些好事是否有長期效果?還是短暫的愉悅?需要放下的小事是否已經影響自己很久的時間?是否連身心都受影響?透過一週以上的練習,讓孩子逐漸建立屬於他/她自己合適的調節方式,提升孩子自我管理、人際關係技能,以及養成有能力做決定與負責任的態度。
總之,從情緒教育到正向情緒學習,在認識情緒與情緒智力後,我們可以從社會情緒學習(SEL)的五大核心能力包含:1. 自我覺察;2. 社會覺察;3. 自我管理;4. 人際關係技能與5. 作負責任的決定;適齡適性的運用媒材,設計操作性的認知活動,引導孩子進行正向情緒的教育,相信對孩子會有相當的助益。
參考資料
林建福(2010)。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迷思、重要性與建議。教育研究集刊,56,1-26。
邱珍琬(2018)。圖解情緒教育與管理。臺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刊,23,1-12。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初版)。臺北市:東華。
陳金定(2008)。探究不同情緒調適方式之隱藏代價。輔導季刊,44(2),1-11。
葉在庭、辜靖淳、方俊凱 (2014)。邊緣性人格患者在情緒覺察與同理心之表現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2),253-281。doi:10.30074/FJMH.201406_27(2).0004
Bar-On, R. (2000).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EQ)-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ody, L. R., & Hall, J. A. (2000). Gender, emotion, and expression. In M. Lewis & J. M. Haviland-Jones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338-349). New York, NY: Guilford.
CASEL. (2020). Core SEL Competencies. Retrieved from https://casel.org/core- 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