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禔素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五、家有青少年
臺灣民眾使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名列亞洲第一,這表示社群媒體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而社群媒體對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增加社交焦慮、加劇自殺傾向、降低同理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ADHD)等,比例高出一般人的兩倍。
然而,社群媒體有其功能,它有六種資訊使用功能:呈現自我、分享內容、瀏覽他人內容、扼要表達、形成關係和溝通;善用則可放鬆心情、排解壓力、提高學習創造力和社交技能。如何避免孩子流連社群媒體造成負面影響,本文提供以下幾點參考。
(一) 家長以身作則示範良好使用行為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若家長自身沉浸電子產品或社群媒體,孩子便可能仿效,故需留意在孩子面前滑手機的時機,例如吃飯時間、陪同孩子等應該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應減少手機使用等。若因工作需要則可坦誠告訴孩子,示範良好的使用行為。而下班後或放假時,多增加親子互動時間,並讓孩子知道您的關心,培養信任感。
(二) 設定社群媒體的使用規則
與孩子討論並建立使用習慣,例如,規劃上網時間、關閉即時通知提示、睡覺前不滑手機等。必要時,一起設置和管理帳戶,參與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確保不會過度沉迷,影響學習、健康或生活。
(三) 教導網絡安全的相關知識
社群媒體呈現的人物和生活可能不真實,也是散布假消息和偽新聞的溫床;可以鼓勵孩子檢查消息來源和可靠性,培養批判性思維,過濾資訊與判斷真偽,學習網路資訊安全防護的正確知識和技能。提醒孩子保護個人資訊和隱私,謹慎分享訊息,一旦發布,就難以完全控制和刪除。
(四) 發展正面的網路社交關係
社群媒體是維護社交關係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鼓勵孩子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表達自己的觀點、分享文章作品等。而在網絡與人交流,需秉持尊重他人、不發表冒犯性言論等基本禮儀;若遭受網路霸凌或不良行為傷害時,不要直接回擊而要採取其他應對方法,例如,遮蔽不良內容、告訴家長或撥打「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
(五) 培養興趣與替代性活動
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發起參與戶外活動等立即成就活動(註1),以培養興趣及替代性活動,例如,和同儕打球、桌遊、手作或飼養寵物等;鼓勵孩子投入真實世界生活,讓有趣的真實活動固化大腦的穩定度,減少對社群工具的依賴。
總而言之,家長以身作則並以開放尊重的溝通態度,提供正確的指導和參與支持,方能與孩子一起建立健康、負責任和安全的網絡使用習慣。
註1:立即成就活動:意指在活動當下或完成活動後能夠立即獲得成就感的活動。而能夠使孩子獲得成就感的方式包含完成挑戰、獲得肯定、有所進步、解決難題。
參考資料
彭致翎(2022年8月)。英國、德國如何因應社群媒體對青少年之影響?國家研究院電子報,第222期。取自https://reurl.cc/dDg7Yz
遠見好讀(2021年5月21日)。孩子沈迷網路,家長怎麼辦?彭菊仙:用科技管科技,壞人不用爸媽做。遠見。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79696
鄧煊騰(2023)。探討心理需求、社群媒體可供性與社群媒體影響之關係 -以Facebook學習群組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3599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