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瓊珊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六、子女陸續離家
博文(化名)在大學畢業後並未選擇留在南部家鄉,而是前往北部租屋工作。他雖和哥哥在同一個城市打拼生活,卻鮮少往來聯絡,只有在返家時才會見面寒暄幾句。博文不懂得怎麼與哥哥有更多交集,因與哥哥和他年紀差距過大,少有話題可聊。博文在家裡總是扮演聽話的角色,家中也似乎傳遞著一種要懂得聽哥哥做決定與安排的氛圍,讓博文常感覺到身不由己,被迫妥協。因此,離開家後,他就很少跟自己的哥哥聯繫,希望遠離這種不舒服的關係。
在你的家庭,手足關係如何呢?是相親相愛且常有互動,還是聚少離多;又或是團結一致,還是徹底的不相往來呢?
手足關係是除了我們與照顧者的親子關係之外,在家庭中最親近的關係。同一個家庭裡的孩子,依著出生序的不同,形成了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排序,也有著不同的手足位置的特性(Gilbert, 2012/2011)。手足位置指的是因為不同的手足排序,深深地影響著個人在家中的成長互動關係及行為,每一個手足位置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性,並沒有所謂的好或壞,而是一種互補(Kerr, 2016/2011)。
手足關係一部分仰賴照顧者對待子女的方式,應盡量公平,減少手足間因不同的對待而陷入與照顧者的三角關係裡。例如:博文一直覺得外婆、媽媽從小偏心於哥哥,無論做甚麼事似乎都會先考量到哥哥,而自己總是被忽略的那一方。時間久了,博文對外婆、媽媽感到失望。同時,面對如此備受寵愛的哥哥,也無法平靜地看待彼此關係,影響了手足間的相處。
不過,有時候家和萬事興,不單只靠親子關係的和諧,手足之間也要能夠維繫與連結。當手足間各自獨立與離家後,我們該如何重新審視並建立手足之間良好互動及相處呢?以下提供五個方式來幫助我們維持良好的手足關係:
(一) 手足關係更需要懂得設立界線
在社會觀察中,我們會發現朋友、同事等等的人際關係,相較於家庭關係來得較為健康有彈性。原因來自於我們在沒有血緣的人際關係中,較懂得尊重與不投入過度的期待,讓人際關係得以較為自在。手足關係亦須如此,它是有血緣的人際關係。若手足關係能夠保持互相尊重、同理,不過度的要求對方配合著自己;能夠面對當其他手足與你意見不同時,不惱怒、不苛責,並嘗試去了解對方的想法,讓彼此的關係能夠維持,彼此並不會感到壓迫。例如:博文對於需要聽從哥哥的決定與安排感到排斥,是因為彼此重複著過往哥哥照顧弟弟的上對下關係模式。彼此未能覺察隨著年紀增長,哥哥需要留一些空間給博文,而博文也有拒絕與自主決定的權利。當彼此都長大成人,我們可以避免如過往"上對下"的互動關係,而是建立起互相尊重彼此界線的平等關係(李崇建、甘耀明,2017)。
(二) 看懂自己在原生家庭裡的角色位置
這一點常是現代人在面對自身家庭關係時,較難覺察的。像是博文在他的家庭裡,哥哥明顯被家庭裡的成員們寄予厚望,且具有較多的權力與決定權。而身為么子的他似乎只能夠聽話配合,甚至是一直被當作沒有長大的小孩般保護著。這其實跟博文家長本身的手足位置也有些關係,博文的父親剛好是家庭裡長子的角色,也同樣被上一代寄予著要照顧弟妹、作為表率的期待。自然在建立核心家庭之後,不自覺中也同樣要求自己的孩子。博文若想要跳出這樣不良的手足關係循環,得練習找到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位置,例如去覺察老么位置中的自己,習慣以甚麼樣的方式和他人互動,再嘗試跳脫老么角色的互動模式,學習表達自身想法,發揮自身優勢並創造出自己的獨特性角色,讓長大後的博文漸漸地從老么的角色中脫離出來。
(三) 以互相照顧取代兄姐照顧弟妹
在華人文化觀念下,許多家庭強調哥哥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即使有時彼此年齡差距其實相當接近,甚至是雙胞胎的身分,在某些傳統家庭裡依然傳遞著這樣的觀念,往往可能讓哥哥姐姐在心態上感到難以平衡,覺得父母偏心。其實當子女皆已離家時,應當強調的是出門在外手足之間不分長幼,都需彼此互相照應。
(四) 練習主動關心來取代被動等待
有時候我們容易依循著自己在原生家庭裡的角色,例如:博文習慣扮演聽話的弟弟,被動的等待家人先靠近。博文會需要在離家獨立之後,去學習覺察這個模式和練習改變。很多機會是需要主動創造的,而非總是等待別人先踏出第一步。以博文為例,在他過去的家庭關係裡,他雖不喜歡「被決定」的角色,但因為成長經驗的影響很容易不自覺的等待著配合別人或等待著他人主動,反而很容易在手足關係裡錯失與手足連結的機會。因為我們常常不自覺去揣想,別人可能很忙、沒空理我們的小劇場,而不敢輕易地去打擾已各自離家或成家立業的手足;因此在手足關係裡,更容易因這些念頭漸行漸遠。筆者一直深信關係是「走」出來的,三不五時的主動傳達訊息表示關心、約見面或路過這個城市到兄弟姐妹家中坐坐,彼此的情感才能互通有無。
(五) 家庭回憶是手足間最好的話題
很多人與自己的手足相聚時,不太懂得怎麼創造或尋找話題來跟手足互動。筆者本身喜歡跟家庭裡的手足,聊聊母親生前的一些回憶或是小時候家庭裡曾經發生的趣事。在分享這些回憶的過程中,你會間接發現新關係。手足在經歷家庭事件裡的共同回憶,因為彼此位置不同,會發現看待一些回憶的面向有不同的觀察與感想,透過對同一件家庭事件的分享,你可以更客觀的去看待身邊的人事物,並加深彼此共通的家庭回憶。
維繫手足的關係,不僅維持了離家後與家人的情感,更是一個反思自己家庭中角色位置的機會。它會需要我們以不同於小時候的態度來面對現在的自己及家人的關係,並經營起對等、友愛的關係。讓我們即使離開了家,依然能感受到家庭歸屬感的存在。
參考資料
李崇建、甘耀明(2017)。對話的力量。寶瓶文化。
Gilbert, R.(2012)。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等譯)。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原著出版於2011年)
Kerr, M. E.(2016)。 一個家庭的故事:包文理論入門(陳蘇陳英等譯)。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原著出版於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