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瓊珊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六、子女陸續離家
曉玫(化名)時常打電話給自己遠在他鄉的孩子嘉豪(化名),一邊抱怨平常沒有嘉豪的陪伴而百無聊賴,一方面也擔心嘉豪在外地能否照顧好自己,薪資是否足够因應開銷。但嘉豪往往簡單回應一下後就要掛斷電話,時間久了,更是感受到嘉豪的煩躁與不耐煩,讓曉玫感覺好像被自己的孩子所拒絕。曉玫一開始生氣嘉豪怎麼不理解為人父母的擔心,但也漸漸感受到,自從嘉豪不在家之後,孤單的感覺好像越來越強烈…
曉玫正經歷著家庭的空巢期,當孩子漸漸長大,需要離家讀書或到外地工作,家庭結構慢慢地改變,家長再度回到一個人或兩個人的生活,此時,邁入中老年的家長,該如何適應這樣的空巢期呢?!不妨參考以下做法。
(一)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
當子女離家時,家長可能會有頓失重心的感受,因此,常常三天兩頭打電話給子女關心在外的生活;家長不妨留意自己是否因為空巢期而感到孤獨,甚至使得伴侶的衝突變多。其實子女漸長,家長更需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例如,寄情樂齡學習的社交圈,除了維持與他人互動的關係外,也透過樂齡課程持續終身學習。或是投入個人運動或興趣娛樂,例如:太極拳、園藝等,維持身心健康。
(二)社區資源不可不知
你是一個接地氣的在地人嗎?留意過自己住家區域的一些休閒活動嗎?其實各地的樂齡學習中心、社區大學、里民活動中心或區公所相關活動等,都是可運用的在地資源,為自己找到一些能參與的社區活動,認識跟自己年齡層相近的街訪鄰居們,陶冶自己的興趣,甚至再多學一些才藝,打開不同的生活視野。
(三)重新學習與另一半的單獨相處
當子女漸長,家長的事業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工作上反而不像過去那樣努力打拼,可能僅需長遠規劃與維持;所以當孩子離家時,伴侶的相處時間變得更多,此時需要調整生活重心與目光在伴侶的身上,以及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而非只是放在孩子身上;伴侶雙方共同經歷空巢期,要重新學習互相作伴的日常生活更是不可少。
(四)獨處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若是一人生活的長者,有些人不喜歡回到沒有人說「歡迎回家」的家裡。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練習享受獨處的時光;因此,懂得切換工作與個人生活,練習對下班生活充滿期待,設定一些主題,例如,今天要看幾小時自己喜歡的本土戲劇,或是為自己下廚煎一個牛小排套餐,享受並安排生活的儀式感。
練習找到自己的生活重心,才能夠讓子女安心在外讀書或打拼,同時,找到可以運用的內外在資源,讓自己享受連結與獨立的彈性生活空間。
參考資料
許瑞云(2019)。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初版)。臺北市:皇冠。
齋藤茂太(2017)。孤獨力:一個人也可以好好過(楊素宜譯:1版)。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於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