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人口減少議題,引發勞動力減少、產業勞動力高齡化、人才匱乏的影響,若要維持競爭力,就需要繼續教育。 需要提升認知技能? 或是需要提升實用技能?
樂齡學習中南區輔導團 撰稿人:周芩伃、陳陽明
高齡少子化、提升教育水準、教育訓練、學習動機
2018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而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年推估自然增加率由正轉負,即是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高齡少子化產生人口減少議題,引發勞動力減少、產業勞動力高齡化、人才匱乏的影響,未來機器取代人工、網路解決教育內容取得等趨勢,所以須擁有基礎知識之外的應用技術,還需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
維持競爭力的方法─提升教育水準
哈佛促進全球醫療行動 (Harvard initiative for global health)鼓勵政府支持各項相關政策,以終身教育方案當作減緩人口老化造成負面經濟影響的解決方案。在全球化浪潮下,若要維持相對優勢,就更要著重於研究、發展與創新,其背後重要的支持力便是教育。為了讓從事創新研發者找得到必要的技術性員工,並讓中高齡勞工能順利過渡,必須大幅提升訓練水準。加上未來需要的是經驗更豐富、應用技能更精細的勞工,因此除了訓練之外,國家在各個層級為人民提供更有效率的整體性教育。
當今教育訓練潛在的問題
然而針對教育訓練策略所做的研究中,訓練或再培訓會對最終的薪資會造成正面影響,此外,訓練方案有高度政治化的特性,且因政治干預導致很多資金無法配置在實際的訓練上,把資金在無關培訓但在政治上受青睞且又助於立法的專案屢見不鮮,訓練方案常試圖一次為太多人做太多事,把無效能的員工與想要改善自身弱勢地位的員工綁在同一套訓練方案,不但損害方案本身成效,對哪邊來說都不適當,因此把每一群體分開,為他們量身打造方案,會有一定的幫助。
動機扮演重要角色
若撇開結構性問題,回歸到接受培訓者本身,最成功的培訓方案通常是企業為現有員工提供的訓練方案,因當員工於職場上時,其有明確的職場發展目標,使得能全心投入訓練計畫。雖遭淘汰的勞工無法提供此訓練方案,但可運用同樣的思維,設計專門提供的訓練方案,可能是要求缺席太多的學員繳交罰金或退出並獎勵全程出席的學員。
另一提升動機成效良好的方式便是把薪資補貼與繼續接受訓練掛勾。以美國紐澤西的社區大學與高職為例,他們把焦點在有共同目標和背景的學生身上,與當地產業合作設計課程,直接瞄準特定的潛在工作,藉此激勵學生,IBM也已根據類似的思維將社區大學的訓練方案和進入新產業領域綁在一起,藉此激勵學員。
面對全球化下亟需思考的教育問題
教育是為因應研究、發展與創新,以科技發展而言,與其強化要達到精通水準的知識與思慮,反而更該重視廣泛的思考方向,許多通才人才擁有的不會只是專業知識,而是所謂的「實用技能」(life skill),例如溝通、批判性思考與合作能力,也稱作「非認知」(non-cognitive)技能,從大格局來看,這些能力與專業知識站在同一水平上,當今社會要求的不再僅僅只是從教育而得的專業知識,是否具備因應這時代要求的非認知技能,亦是從教育衍生而來的課題。
資料來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
吳書榆(譯)(2014)。晚退休時代:轉型超高齡社會未來關鍵30年,我們如何工作,怎麼生活?(原作者:Milton Ezrati)。臺北市:三采文化。
圖片來源: freepik、教育部樂齡學習網
文章來源:教育部樂齡學習網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Home/Retirement?side_nav=ContentRetirement1_2&load_url=RetirementInfoMore?retirementInfoViewModels.id=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