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子良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二、養育嬰孩階段
2019年同性婚姻專法《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實施後,開始有很多同性伴侶登記結婚。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結婚後的下一步,可能就是生養孩子。可是對同性伴侶來說,生養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台灣已經有很多同性伴侶在同婚專法前,就已經開始養育孩子(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2022)。那到底同性伴侶的家庭和異性伴侶的家庭,在生養孩子時有什麼同異之處呢?同志家庭會面臨什麼挑戰?有什麼值得異性伴侶學習借鏡之處呢?
親職同異之處與同性伴侶面臨的挑戰
(一)新手家長的挑戰:不管是同性或異性伴侶,成為新手家長的伴侶常會遇到的挑戰,不外乎是親職角色的適應與處理伴侶關係的變化(劉彥君,2018)。伴侶在生養孩子過程中,關係常會發生很多變化,特別在孩子還是幼兒階段,伴侶常會開始對兩人關係產生不滿的感覺(Twenge, Campbell, & Foster, 2003),這個情況會同樣發生在異性和同性伴侶的關係裡,然而同性伴侶處在這個「異性戀為常規」(heteronormativity)的社會裡,常常會面臨更多的挑戰,例如,如何尋求家人支持育兒的決定,可能面對鄰居、保母、托育機構等社區環境的詫異眼光等。
(二) 產後憂鬱症:新手媽媽會有,新手爸爸也會有產後憂鬱。產後憂鬱除了和照顧幼兒時的勞累、睡眠不足有關,也和伴侶關係的滿意度有關,產後憂鬱會影響伴侶關係,然而伴侶關係不好,也會加重產後憂鬱的程度,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劉彥君,2018)。同性伴侶是透過人工生殖、代孕、收養等不同程序成為家長,不管是經由什麼途徑成為新手家長,他們仍可能會面臨「產後憂鬱」的問題,所以這個挑戰跟是否經歷過生產過程沒有絕對相關。然而,同性伴侶在面對醫療體系、代孕、生產、收養過程,種種社會與經濟上的額外負擔,更可能超越一般異性伴侶需要面對的壓力(陳子良,2021)。
(三)社會支持:對新手家長來說社會支持非常重要,但這卻是很多同性伴侶很大的挑戰。研究很清楚指出,社會支持越多,可運用的資源越多,產後憂鬱的發生率就越低,伴侶關係的維持也就越好(劉彥君,2018)。然而,同性伴侶要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就直接牽涉到出櫃、社會對同志的接納度、和法律議題。由於我們的社會仍是一個「異性戀為常態」的社會,往往將婚姻、家庭、血緣、和教養,與二元化的性別角色和刻板印象綁在一起,所以同性伴侶在生養孩子時,所面臨的社會和法律困境比異性伴侶還多(胡郁盈,2021)。同性伴侶要得到社會支持也較為困難,許多同志伴侶的支持來自「選擇家庭」(chosen family,是指自己選擇友善能支持的家人與朋友),有別於異性戀夫妻「原生家庭」的支持。
同性伴侶生養孩子時值得學習借鏡之處
(一)事先的考量與計畫:在一些婚姻關係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如果伴侶在懷孕前好好安排生養計畫,孩子出生後伴侶就比較能夠維持好的關係(Lawrence et al., 2008)。同性伴侶因為生理構造,必須透過人工生殖、代孕、收養等程序,才能夠生養孩子。這些額外的難關,會讓同性伴侶在生養孩子前,通常必須先做較縝密的考量和計畫安排,這個步驟也能幫助同性伴侶在親職和伴侶關係的維繫上做更好的準備。
(二)親職角色與分工:社會對性別角色期待已開始有些改變,同性伴侶更是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另一種參考選項。同性伴侶比較不被傳統兩性關係中的性別角色所侷限,因此在親職工作上的分配,常常可以按照兩人的個性和專長來做協調處理。有時候一方會擔任起較傳統的父親或母親角色,但仍然比較有彈性調整的空間,不必持守著僵化的性別角色。而且,同性伴侶比異性伴侶更懂得如何公平協調兩人在工作收入和家事分配上的差異(Evertsson, Kirsch, & Geerts, 2021)。這些都有助於伴侶間對關係的滿意度,也提高了伴侶共同參與親職的程度。
結語 — 同性伴侶是挑戰也是借鏡
同性伴侶的家庭在生養孩子時,同樣面臨新手家長的挑戰、產後憂鬱的負面情緒,需要原生家庭、選擇家庭,以及社會的支持,需要持續與社會溝通同性父父與母母的存在。然而,同性伴侶育兒亦有值得社會學習借鏡之處,諸如事先的充分考量與計畫,呼應了家庭教育中婚前教育及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同志家庭中自由的親職角色與分工,可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素材。台灣推動性別教育二十多年,台灣在同婚專法通過後,社會對同志的接納度已逐漸提升,已有過半數的民眾可以接納有同志孩子,或是支持同志收養孩子(彩虹平權大平台,2021)。然而社會對同性伴侶育兒的支持還尚待提升,同志家庭面對不夠友善的社會結構,要如何經營伴侶與親子關係,便需要更多的努力,也需要社會更多的支持。
參考資料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2022)。同志家庭介紹。取自 https://www.lgbtfamily.org.tw/
胡郁盈(2021)。成家之路:同性伴侶家長生養子女的社會與法律處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92),31-35。
陳子良(2021)。兩個爸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彩虹平權大平台(2021)。同婚兩週年民調。取自 https://equallove.tw/news/1775
劉彥君(2018)。新手父母心理與關係適應探討。國教新知, 65(1), 67-83。
Evertsson, M., Kirsch, M. E., & Geerts, A. (2021). Family sociological theories questioned: Same-sex parent families sharing work and care. In Research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awrence, E., Rothman, A. D., Cobb, R. J., Rothman, M. T., & Bradbury, T. N.(2008). Marital satisfaction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1), 41.
Twenge, J. M., Campbell, W. K., & Foster, C. A. (2003). Parenthood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3), 574-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