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提拉米蘇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專業人員
【家庭生命週期】四、家有國小生
「快一點,補習快來不及了」、「吃完飯,就去練琴」、「這個不用你/妳來做,你/妳只需要把書念好就好」,這些愛子心切的話聽起來,是否很熟悉呢?現代社會競爭、少子化,孩子成為家長們心中的寶貝、甚至可能成為家長未實現夢想的寄託。現代家長是否可能過度呵護,而養成孩子依賴、缺乏責任感,以及「茶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態度呢?俗話說:「寵豬舉灶,寵兒不孝」,要如何避免此類狀況的發生,可以從家庭內做起,一點一滴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家庭責任從小教起
現代的「新孝道」不斷在演進,孝不等於順,更重要的是家庭責任感,培養責任感需要依照身心發展:從孩子年幼時開始教導應有的態度與職責,這就是「子職教育」。家長需要身體力行示範,並且教導孩子瞭解自己的身份角色規範,尊敬長輩、分擔家庭責任與義務;而小學階段的責任,主要為體貼陪伴家人、與家人溝通分享、配合分擔家務、以及自制回饋等。在引導的過程中,可從情感、認知與行爲三方面著手,來學習實踐家庭責任。
(一)從情感出發營造正向親子關係
從心理學依附理論的觀點,嬰幼兒需要與主要照顧者有親密的關係,才能發展心理和人際的安全感。嬰兒出生是以自我為中心,當有感受到「無條件的愛」、體驗到被同理包容,更能發展獨立、健全的人格。所以家長需要以一種關懷、尊重的態度,營造正向的親子關係,提供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
現代化社會的新孝道觀念,以家庭情感的身教示範為基礎,尊重個人表達方式,來取代權威要求孩子順從的傳統孝道。家長對上一代可以主動與長輩溝通、聽聽他/她們的煩惱或想法,表達對尊長的關心與感謝,並且分享自己情感;對下一代孩子,可多嘗試理解他/她們的感受、肯定他/她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與需求,並且對他/她們展現適切的關愛,孩子潛移默化受到家長的影響,學習模仿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技巧,慢慢地全家就懂得體貼陪伴家人與彼此溝通交流。
(二)從認知著手理解子女職責
小學的發展階段,開始可以對具體存在的事務,進行合乎邏輯性的思考,家長耐心教導孩子認識家庭的意義、價值和功能;教導學習與家人健康相處的知識與技巧,以增進對家庭的認同感;進一步引導認識為人子女的角色職責,思考那些行為、那些事務,可以做、有能力做,例如,放學回家先問安、洗手、主動複習功課、分享生活情況、出門告訴家長行蹤等負責自制的行為。
在引導孩子參與家務的過程,孩子可能不想、不願意做,例如,找理由推拖、不想洗碗、不願意倒垃圾,家長可以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引導孩子思考家務的意義、配合家庭的經營須求、遵守家庭的規範,完成份內的工作,例如,完成當天收拾垃圾,半夜就不會有可怕的蟑螂亂飛;孩子就能夠理解從事家務,是他/她們對家庭的貢獻,並且是有能力付出的,進而養成負責任的心態。
(三)從行動實踐家務分工合作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大部分是經過學習而來,打從出生起,就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形成對己、對人、對世界一切事物的看法。孩子會從觀察、嘗試到做中學,因此,家長的身教更甚於言教;家長要以一致的教養態度,把握適當的時機,規範孩子參與家務,以實際行動示範分工合作、與孩子一起進行家務,完成共同的目標。
家長除了情感上的支持、認知上的理解,更需要透過實際示範作為,才能為家庭帶來正向的能量。肯定孩子日常生活的正向行為,例如,主動幫忙拖地、整理桌面,培養規律作息等;鼓勵孩子家務過程的努力,便能增強孩子行動意願、持續良好的行為表現;透過家長的看見與肯定,孩子將持續以具體的行動實踐家庭責任。
好習慣、早養成、終身受益
態度由情感、認知與行動三者構成,缺一不可,而良好的責任態度需要從小培養,隨著父母日漸老化,子女日益成長,需要依不同階段不斷調整,更需要家長的循循善誘,從早期的親子關係,奠定良好的基礎,從家庭內向下紮根,建立孩子對於「子職教育」的正確觀念與行為;瞭解一個好的習慣,早期養成,將終身受益,方能創造你好、我好,共好的家庭文化。
參考資料
周麗端、王以仁、陳若琳、潘榮吉、唐先梅(2020)。家庭生活教育導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徐曉玲(2016)。實施子職教育方案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子職角色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77z2k。
楊國樞、葉光輝(2008)。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芯瑜(2008)。學齡前家庭責任調節學校學習環境預測台灣學齡兒童品行問題之關係:六年縱貫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b5g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