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振圍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專業人員
【家庭生命週期】三、家有學前孩
「媽媽呢?」跳脫女性照顧者的框架
總有人好奇,我們作為同志家長,有沒有遇到質疑、或不舒服的對待?我想平常不會遇到什麼對於「同志家長身份」的質疑,但比較容易遇到的是對「爸爸」身份的質疑。當我與我的先生一起帶孩子外出時,我最常遇到有人問「媽媽呢?」「兩個爸爸?在開玩笑吧?誰是叔叔吧?有一個是乾爸吧?」總能感受社會正在適應同志家長、同志家庭的存在。
當我相同地詢問女同志家長們,是否遇到有人問「爸爸呢?」結果沒有人遇過這樣的問題。這讓我突然開始思考,這究竟是「性別」的問題?或是「性傾向」的問題?一樣是同志,為何只有男性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預設了主要照顧者必須是母親?社會文化期待「母職角色」由生理女性來扮演,當主要照顧者是生理男性時,一般民眾需要有一個認知調適的歷程,得逐漸適應:「這個家庭沒有生理女性扮演媽媽,但有兩位爸爸一起承擔起媽媽的角色與任務」。
也許,這種差別來自於社會對「父親扮演好照顧角色」的不信任,社會大眾需要對男性成為家長多一點鼓勵與信任,惟有賦權爸爸們,讓爸爸們相信自己可以扮演好家長,更願意承擔家庭照顧責任。如此一來,也才不會再一次鞏固這種「媽媽才能照顧小孩」的性別規則,使媽媽們無法從母職中獲得自由與空間。
孩子需要媽媽?
我曾聽聞有人引述精神分析理論強調:「孩子需要媽媽」或「媽媽很重要」。在心理學或心理治療脈絡中,是將「媽媽」視為「照顧者」、「照顧、涵容、輔育功能」的隱喻。孩子的確需要能提供穩定照顧功能的照顧者,但這個人不一定就是生理女性的媽媽,也有可能是爺爺、奶奶、阿姨、叔叔、老師或其他能提供穩定照顧的大人。
性別典範的缺席?
同志家庭會怎麼應對「父親缺席」或「母親缺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威脅呢?Cao等(2016)指出,同志家長主要有三種策略來因應:第一種策略是積極地尋求不同性別的成人來參與親職,來彌補女性或男性缺席的形象;第二種策略是,擴大傳統照顧角色的定義,例如:爸爸本來就是要做那些「媽媽要做的事」,將媽媽和爸爸的親職養育行為,整合到親職角色之中;第三種策略是,在外人面前的互動中,藉由維護、管理甚至提昇家庭形象,產生外界對同志家庭正向的養育能力印象,來展示同志家長依然是「好家長」。
在「找不同性別的大人參與親職」的策略中,有同志家長因考量出養方意見,而安排乾媽來增加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典範(王振圍、陳俊儒,2020:頁11)。
從「擴大傳統照顧角色定義」的策略來思考,也更能理解為何同志家長教導子女更不具性別刻板印象(蕭巧梅,2015)。以及王振圍、陳俊儒(2020:頁10)認為,同志家長在教導子女時,能夠在「性別刻板印象」及「彈性性別角色」間來回穿梭與適應,試圖從性別刻板印象的親職教養威脅中逃脫。
在「展現正向養育形象」中,同志家長會意識到社會覺得同志家庭「不夠格」的邊緣處境,作為家長,一方面不能表現不好,需要表現出更好的親職來自我肯定,同時也在藉由正向的親職表現,來抵抗同志為不適任父母的污名;另一方面還得表現更好,為了能讓外人能看得出同志家長良好的親職表現,家長因此更要求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曾嬿融,2013)。
在預設家長是異性戀的社會氛圍下,認為「同志家庭沒有爸爸或媽媽」其實是一種對同志家庭的污名。可以想像單親家庭,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父親或母親的缺席,而讓這些家庭成員得承擔「缺乏性別典範」的壓力與污名。
事實上,性別典範來自於孩子身邊的每一個人,而不只是家長。提供性別典範的,可能是家族內的其他大人、同儕,可能是家長的同事、好友,可能是學校的老師,也可能是電子媒體或書本中的主播、主持人、演員、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政治人物等等。提供性別典範的真的不只是家長,而是我們整個社會是否都願意提供孩子多元、彈性的性別角色示範,突破性別框架。不妨重新思考,家庭照顧者的角色是否只有特別性別或特定身份才能扮演?家庭照顧者是否只有母親能夠扮演呢?同志家庭的家長,「是爸爸,也是媽媽」,所以孩子性別角色典範是否多元的責任,不該侷限在個別家長的身上,不是嗎?
參考資料
王振圍、陳俊儒(2020年9月)。能不能養的性別雙綁──同志收養家庭的子女性別選擇與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論文發表於台灣女性學學會2020年瘟疫、邊界政治與台灣共同體年度學術研討會,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
曾嬿融(2013)。女同志家庭親職實作。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7qau8
蕭巧梅(2015)。同志家庭之成家育兒歷程與親職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8ry85
Cao, H., Mills-Koonce, W. R., Wood, C., & Fine, M. A. (2016).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Among Same-Sex Couples: An Ecological, Stress-Strategy-Adapt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8(1), 30–59. https://doi.org/10.1111/jftr.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