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賴惠德老師
【適讀對象】專業人員
【十大類別】婚姻教育
現代許多婚姻以離婚告終,但儘管經歷過婚姻關係中的衝突與離婚過程的痛苦,仍然有不少人選擇再婚。依內政部統計,臺灣111年的再婚率分別為男性17.77‰及女性10.75‰。但假若初婚不幸福而離婚,再婚就能重拾幸福嗎?
再婚的定義與多元類型
再婚(remarriage)是指在結束一段婚姻關係之後,重新與他人結婚。再婚看似簡單概念,但依據不同分類向度,再婚可包括多元複雜類型,例如:與未婚者或離婚者再婚、一方或雙方攜有前婚生子女再婚、年齡近似或老少配再婚…等,不同類型的再婚,所面臨的課題與挑戰亦各不相同。
美國與台灣再婚現況
根據美國普查局2015年的統計,美國男性13%結過兩次婚,女性有14%結過兩次婚,另有4%的美國人再婚三次以上。
在台灣,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2022年總結婚對數為127,533對(粗結婚率為5.47‰);其中再婚人數男性為20,355人(再婚率為17.77‰)、女性為23,139人(再婚率為10.75‰)。2,000年再婚人數男性為26,487人(再婚率為48.1‰)、女性為17,484人(再婚率為16.1‰);男、女再婚率均呈下降趨勢,但在再婚人數方面則是男性呈下降,而女性呈上升趨勢。
再婚後又離異的原因
再婚所將面臨的問題範疇,可能還包括繼子女、前夫、前妻等,其實是比初婚還更為複雜。美國有研究指出,相對於初婚離異的機率約為33%,再婚則約有60%再離異。再婚比初婚離異的機率高很多的原因主要可能包括以下幾項:
(一) 個人的人格特質
研究發現,有人多次再婚,與衝動的人格特質有顯著相關。再者,低自尊、低安全感的再婚者,可能更不容易去信任再婚的配偶,以致容易發生假警報,甚或演變為無理取鬧的關係衝突,而有更高機率再次走向離婚。
(二) 個人的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
Bowlby(1958)提出依附(attachment)理論,Ainsworth(1969)進一步區分出安全依附、迴避型與矛盾型等不安全依附的類型。有學者研究指出,不安全依附的情感型態,可能重現於日後的婚姻關係與社會關係之中,甚至可能影響倆人的婚姻,發展出具有傷害性的互動模式。
(三) 個人的衝突管理風格(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s)
請試著回想:在面對人際衝突或婚姻中的衝突時,每個人是否分別偏向雙贏?爭輸贏?或者是不惜造成兩敗俱傷的雙輸取向?而您的衝突管理風格,又是規避型?退讓型?強迫型?折衷型?或者是建設性地解決衝突之合作型?
綜言之,許多再婚者大多傾向於將前次離婚的責任歸咎於前任,而無法真正面對及解決問題。其實,個人自身的人格特質、不安全依附、或不當的衝突管理風格,都可能才是造成初婚與再婚失敗之殺手。
再婚後持續維持婚姻關係的關鍵因子
現今婚姻與家庭的功能有了很大的變遷。綜合歸納過去相關研究發現,再婚後能持續維持婚姻關係的關鍵因子主要包括:
(一) 不要拿前任配偶作比較
經歷過上一段婚姻,許多再婚者都不免拿現任配偶與前任進行比較;但是這不僅對現在的配偶不公平,而且更可能對現在倆人的關係造成傷害。所以,請儘量避免拿前任與現任配偶作比較。
(二) 繼子女與繼親家庭共融
愈來愈多的再婚會涉及繼親議題,在繼親家庭中的界域(boundary)與繼親家長角色定位更形複雜。繼親家長畢竟有別於親生父母,當繼子女來到重組家庭時,繼親家長不宜過度強調家長權威,更合宜的角色應是作為一位成年朋友、顧問、導師、和人生旅程中的支持者;且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逐步經營改善與繼子女間的信任與伙伴關係。
(三) 財務管理
再婚家庭可能面臨資源管理的困境,除了上一段婚姻留下的負債、贍養費、或扶養費等,讓財務壓力愈加吃緊外,再加上如何讓財務分配的更為公平,讓再婚家庭需要謹慎思考分配的方式,避免因不公平的感受,衍生為配偶或親子之間的衝突。因此,再婚前作好溝通格外重要,例如:婚後家用由誰負擔?以及家用空間如何分配?誰能繼承財產?等等,預先擬妥未來財務規畫。
(四) 建設性地解決衝突問題
在一段長期的再婚/婚姻關係中,幾乎不可能「從未吵過架」。配偶發生衝突爭吵的原因很多,大至包括:金錢、性關係、子女/繼子女等,小至包括生活習慣、家事分工、…等;當發生意見不一致,雙方應將差異視為溝通的機會,學習冷靜而理智的溝通,去建設性地解決衝突問題。
(五) 建構一個充滿感謝、尊重、包容的家庭文化
導致婚姻關係破局的重要殺手,一是長期的負面情緒,二是情感上的漠視與疏離。再婚關係必須用心經營,而非強加對方許多的「應該」或「理所當然」的枷鎖。另外,再忙都要每週固定挪出時間,共享倆人時光,並在每晚睡前親口說出您的愛,來互道晚安。例如,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他在年輕時初與妻子訂立了「每週再忙都一定共同撥出100分鐘,作為兩人外出約會的共享時光」,且迄今結婚十多年亦始終貫徹如一。另外,Youtuber北京人在烏克蘭,他總是優先撥出時間,與妻子共同分擔家務、陪伴子女與繼子成長,攜手家庭成員,共同建構出一個充滿感謝、尊重、與包容的家庭文化。
結語:從激情之愛走到友伴之愛
Hatfield(1988)提出激情之愛與友伴之愛的概念。激情之愛(passionate love)即是所謂的浪漫愛情(romantic love),它包含了「親密+激情」的成份,但大多只能維繫3到6個月、或頂多一到二年的時間。友伴之愛(companionate love)是一種平淡溫馨的情感,它在概念上是包含了「親密+承諾」的成份,而能維持更長的數十年時間。再婚者若能更透徹理解婚姻中愛情的本質,從激情之愛走向友伴之愛,那麼將更容易達到「再婚:下一站幸福!」。
備註:本篇文章以異性戀婚姻文獻及統計數據呈現。
參考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23年7月3日)。初婚率與再婚率(89~111年)。取自https://ws.moi.gov.tw/001/Upload/400/relfile/0/4405/48349492-6f8c-453b-a9d1-4a8f0593b979/year.html
羅皓誠、洪雅鳳 (2011)。重整之路:再婚家庭常見的議題與介入考量。台灣心理諮商季刊,3(1),29-48。
Cherlin, A. J. (2009). The origins of the ambivalent acceptance of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1(2), 226-229. doi:10.1111/j.1741-3737.2009.00593.x
Coleman, M., & Ganong, L. (1999). Changing families, changing responsibilities: Family obligations following divorce and remarriage. UK: Psychology Press.
Duffy, K., & Atwater, E. (2010). Psychology for living: Adjustment, growth, and behavior today (9th).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Maher, B. (2003). Patching up the American family. The World and I, 18(1), 56-58.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5). Re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Re. No. ACS-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nsus.gov/library/publications/2015/acs/acs-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