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麗文老師
【適讀對象】專業人員
【十大類別】資源管理教育
從財務自我效能談起
經濟學者將金錢定義為: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儲存價值、延期支付的標準。倘若個人每日的金錢,是由家人給與,相較於單靠自己掙錢花用,二者感受不同;而不同性別、文化族群、教育背景也可能有不同感受,顯然個人的意識形態對於金錢管理是個相當重要的議題。Qamar等人(2016)研究金錢態度對財務管理的影響發現:越有財務自我效能者,其財務管理行為將越來越好,且可推論財務管理與金錢管理有正向關係。個人自我效能的發展與生命歷程相關,生命歷程建構在年齡漸增的階梯上,從出生、成長、成熟到凋零,開展出一條生命軌跡;而年齡與這些發展階段相連結,除具有心理、生理意義外,更具有社會意涵的發展任務,影響個人對於金錢財務管理的自我效能。因此,本文從個人生命歷程探討「金錢財務-資源管理教育課程方案規劃」,茲分述如下。
一、兒童及青少年期
蕭仁傑與劉宣谷(2018)的研究指出:遊戲的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對理財教育課程的學習興趣;將理財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中實施,是可行性最高的作法,提供學生理財教育課程有助於融入其他學科的學習;實施理財教育課程後,學生不只知識、技能有明顯提升,在理財態度上,比較懂得體恤父母的辛苦、珍惜金錢、懂得儲蓄,顯示理財教育也有助於理財態度的提升。因此,本文參考12年國教綜合活動領域國小階段的學習內容Ab-III-2自我管理策略(選定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估、自我增強等),可透過檢核表、學習日記、同儕與教師的回饋等,來學習與調整理財的認知、情意與態度。
國中階段的學習內容「家Ca-IV-2 消費管道的分析比較、資源運用與風險評估,以及合宜的消費行為」;可引導學生分析實體或網路等各種消費管道之優缺點,學習如何有效蒐集、分析及開發各項資源,做出合宜的判斷與消費決策。所謂「遊戲情境的經驗學習」,係指通過感知體驗的金錢財務-資源管理教育課程,以學習者的生活經驗為主體,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理財教育的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技能。教師可藉由桌遊、線上遊戲、大富翁、牌卡等遊戲教學,讓學生參與及建構不同財物價值的意涵,了解自己的金錢態度;例如,遊戲中,每個人的身份和職業,可能的財務狀況,促進學生思考如何分配資產並解決問題。
二、成人期
成年前期(約20至30歲間)的人較注重社會期待,多數人追求經濟獨立,且具生產力和照顧者的任務,此時期是理財素養社會化歷程和發展的轉捩點。Nicolini(2017)定義「理財素養」為:不再只基於公共養老金的計劃而為退休做儲蓄,而是有能力為多種複雜金融產品做投資決策。理財教育可幫助年輕人探究對金錢與理財服務態度、學習「良性負債」貸款理財決策的責任、對相關理財需求能事先思考計畫做好預算、覺察與理解理財的服務與產品,使成年前期者可以做好有正確知識的選擇。
成年期(約31至40歲間)的人可能「上有高堂、下有子女」的經濟壓力;投資怕有風險(或口袋不夠深),若領固定薪資又怕將來不夠用;多數人因房貸或家庭的經濟行為而負債,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與幸福感。債務水平是成年期者整體生活和理財狀況的重要決定因素,結合幸福經濟學的觀點,過往研究指出於理財行為中,透過消費、健康兩種行為途徑影響人類心理因素,因而使負債對幸福感產生正負向的影響(Brown & Gray, 2016)。因此,本文建議推廣理財素養相關的「閱讀、對話與遊戲-金錢財務-資源管理教育課程」的教學策略:
(一)以書寫、閱讀理財議題文章或觀看相關資訊媒體報導,創造一種新的理財素養。
(二)透過語言的溝通討論,學習具有意義與效能的理財行為。
(三)「遊戲」是理解語言與真實世界的思維模式,可突顯「述說與經驗」,進而構成累積生命經驗的理財活動。
三、中老年期
中年期約為41至60歲,老年期約為61歲以上,多數人會在55至65歲之間從職場退休;在醫療進步且平均餘命漸增的趨勢下,步入老年自理財務的「超單身世代」,只是早晚須面臨的議題。而Decker(1980)提出:老年學研究的特質在於重視「時間」的意義,將時間當作「生命運動的軸桿」,將「老年人」描述為「時間上的移民」(Immigrants in time),意指老年人渡過時間,體驗時間的意義,瞭解時間的愉悅與辛酸。
因此,中老年期的財務規劃需考慮時間對中老年人所造成認知與理財行為的影響,並且及早做好財務規劃(如儲蓄、投資、保險、累積退休金等)。藉由理財教育課程來學習財務規劃,降低儲蓄不足、退休金不保的問題,同時也需要降低高風險投資,注意資產流動性(資產變現)和遺產指定分配等等,方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營造經濟安全與幸福感,促進金錢財務的個人自我效能。
以上從兒童、青少年、成人到中老年期的資源管理教育課程規劃討論,若能從不同生命歷程的需求出發,相信對於財務規劃的自我效能會有助益,隨著年齡開展出適人適性的資源管理生命軌跡。
參考資料
蕭仁傑、劉宣谷(2018)。以遊戲式教學進行金融教育對高低數學學習成就學童金融知識提升之影響。台北市立大學學報,49(2),33-51。
Brown, S. & Gray, D. (2016). Household Finances and Well-Be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mparison Eff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53(45), 17-36.
Decker, D. L. (1980). Social Gerontology. Boston: Little, Brown.
Nicolini, G. (2017). The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of financial literacy. Challenges in ensuring financial competencies.
Qamar, M., M. Khemta, & H. Jamil (2016). Knowledge and Financial Self-Efficac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ttitudes and Pers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