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壽松老師
【適讀對象】專業人員
【十大類別】多元文化教育
以「尊重差異、欣賞多元」的觀點,建構臺灣我的家—新故鄉、新教育、新力量為新住民家庭教育的願景,強調教育的多元性、友善性及發展性。新住民家庭的價值需要直接起身投入,預見未來的發展,只要堅定信心與親身投入去經營就有機會產生強大的新力量,讓新住民及其子女的優勢得以翻轉,成就充滿機會的新故鄉—臺灣我的家。
一、新住民家庭贏的起點
Olson等人(1983)依據家庭系統理論的兩項重要概念「家庭凝聚」和「家庭調適」,提出婚姻與家庭的環形模式,本文加以擴增另外兩項重要概念「家庭功能」與「家庭發展」,如圖1所示。
(一)家庭凝聚
家庭凝聚力指家庭成員之間彼此情感的共繫程度(張壽松,2010)。家庭凝聚力愈高,成員對家庭愈忠誠,對家庭決策具有共識;反之,家庭凝聚力愈低,成員對家庭較疏離,生活懶散且無情感。做父母最大的快樂是與子女情感的緊密連結,親密的情感是維繫家庭凝聚力的重心。由此家庭贏的起點之一乃為建立良好的家庭界限與倫理凝聚,不疏離亦不糾結,使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親愛和善,孩子有紀律地快樂成長。
(二)家庭調適
家庭調適力是指家庭改變自身的狀況,以應付各種壓力情境的變通程度(張壽松,2010)。家庭調適力愈低,家庭愈固著,無法變通;反之,家庭調適力愈高則較易改變與發展,以適應環境變遷。於此,調適力促進家庭系統具有彈性且具有因應危機的能力,在家庭動態的過程中特別是家人要多溝通,以應付各種壓力與危機。由此家庭贏的起點之二乃為溝通協商之後,儘速建立家庭規則,不嚴厲亦不鬆散,家庭規則應「彈性變通」,若有偏離規則應「即時導正」。
(三)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乃以提供家庭成員安全、健康、溫暖、成長與發展的家庭生活環境為依歸。一般而言,家庭最主要功能共有五項:生理的功能、社會的功能、心理的功能、保護的功能及教育的功能(林清江,2000)。家庭基本的功能乃從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問題的程度,擴大為保護功能、教育功能、社會化功能等。由此家庭贏的起點之三乃為強化養育、教育的功能,更要重視生活化、品格化的社會功能,家庭逐漸成為養成各種生活習慣與待人處事的場域。
(四)家庭發展
家庭發展理論係將家庭視為一生命體看待,討論自生命開始、茁壯、成熟到最後結束的歷程(教育百科,2022)。發展任務是社會所期望家庭所有成員在各階段中,身心發展的水平和特徵,用作衡量家庭發展狀態和幫助孩子成長的指標。由此家庭贏的起點之四乃為家庭是一連串完成各個時期應當完成的任務的過程,這個觀點亦視為家庭所有成員在某個發展時期所必須具備且展現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二、新住民家庭可能面對的挑戰
(一)生活適應
有關新住民所面臨的生活適應,包括不利的聽說讀寫能力、文化差異與人際關係(周麗端等,2013)、人身安全與諮詢協助、社會融入及公民參與、寡友、鮮朋、思鄉、情更卻等問題。
(二)子女教育
有關新住民所面臨的子女教育,包括缺乏子女教養經驗,又無法參與政府及學校之親職教育;早期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影響學童成就表現;家庭經濟問題程度,影響學童學習經費;學童學習問題發生時,家庭協助程度不足等問題。
(三)醫療保健
有關新住民及其子女所面臨的醫療保健,包括家庭計畫與優生保健、傳宗接代的生育態度、兒童發展篩檢及早期療育、情緒管理與婚姻品質、因語文所限之就醫用藥及健檢等問題。
三、新住民家庭教育的需求
(一)生活適應與教育之需求
在生活適應服務需求以「學習語言、融入文化(周麗端等,2013)」、「育嬰常識、親職教育」、「社福補助申請」、「母語教學人員培訓與任職」及「老年階段生活權益保障」等為優先。
(二)親職溝通與教育之需求
對於子女的管教態度需求以「一致的態度」管教子女,同時在過程中「互相澄清」,以避免由於新住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而造成彼此的溝通偏差(周麗端等,2013)。
(三)醫療保健與教育之需求
對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以「提供醫療補助」、「協助加入保險體系(例如,國民年金保險)」、「產前衛教送到家」、「提供幼兒健康檢查」、「協助就醫語言溝通」及「諮詢用藥語言溝通」等為優先。
四、對新住民家庭教育的建言
(一)並重雙文化共親職
新住民家庭需要運用雙文化資源,雙親起身投入共親職,兼重親職教育功能、親子互動及雙方語言學習,以建立新住民及其子女溫馨和諧的家庭。另外,針對孩子課餘時間之運用宜妥善規劃,強化家庭接續學校學習之效益,以提升新住民子女自尊自信與母國文化關懷,同時鼓勵雙親家長教導其原生國之語言及文化,善用雙文化優勢,培養國際寬廣視野。
(二)營造學習型新家庭
學習型家庭的核心要素並非僅是愛的認知,而是感性的愛;並非僅是家庭的生活,而是學習的家庭。新住民家庭宜因材施教,鼓勵家庭共學與互動成長,強化其子女弱勢領域之學習,並激發其優勢智能明朗化。進而支持新住民終身學習,促成家庭成員全面進入學習狀態。同時強化新住民及其子女雙語學習能力,積極尋求社會資源與支援,活絡與社區之融合互動。
(三)轉化新住民新力量
為使新住民及其子女能善用政府資訊與資源,培力潛能,透過新住民家庭良善經營與互動,培養社會參與與溝通能力,拓展生活廣度與深度,從家庭、學校到社區聯結成一體。增進新住民家庭與社區接觸的機會,參與團體決策、諮詢與建議,展現公民參與人際溝通能力,進而以「新住民身分」參與表達與貢獻意見。
新住民到達台灣之後,必須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包括語言文化、民俗風情、社會關係、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以及謀生技能的習得等。婚姻雙方當事人都必須要為融入新家庭而努力學習與相互適應,以及面對緊接而來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生涯發展等現實問題,期盼新住民家庭以強而有力的家庭凝聚力、家庭調適力,以鞏固家庭功能及繼續家庭發展。感恩新住民朋友為新故鄉臺灣帶來多采多姿的文化風貌與旺盛的生命力,若能以雙方多元文化、多元族群的觀點切入,互信瞭解、共榮成長,一起努力整合家庭軟硬體資源,編織一個似如無縫隙而廣包的網,全盤的從家庭教育思維攜手前行,追逐夢想與實現理想,臺灣我的家—新住民家庭正迎向承先啟後的契機。
參考資料
林清江(2000)。家庭的功能。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8188/
教育百科(2022)。家庭發展理論。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張壽松(2010)。國民中小學新移民子女教育家庭功能、學校支持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北北桃三縣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Olson, D. H., Sprenkle, D. H., & Russell, C. S. (1983).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VI update. Family Process, 22, 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