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壽松老師
【適讀對象】專業人員
【十大類別】多元文化教育、倫理教育
隔代教養日益普遍
華人社會文化中,知名俗諺「做豬就得呷餿,做嬤就得帶孫」,即是形容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為天經地義之事,並無貶抑與不敬。一般隔代教養的主要照顧者多為小孩的祖父母,較少由其他親戚來教養,探究其原因為祖父母被賦予主要照顧者的功能性角色,乃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
隔代教養可能吃力不討好
含飴弄孫原是求之不得的福氣,但實際上照顧孫子女卻可能是無法割捨的壓力重擔,以及無可奈何的甜蜜負擔。根據學者洪敏琬(2013)指出,隔代教養依照雙親投入的程度有所區別,純粹或狹義的隔代教養,意指雙親很少或完全沒有履行親職,這是祖代單獨的隔代教養。或者,雙親可能忙於工作等因素,讓祖父母於白天或週間承擔起教養責任,雙親則於夜間或週末行使親職,雙親和祖父母間共同照顧孫子女的方式,是合作的隔代教養。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隔代教養,祖父母在照顧孫子女的可能困境如:教養方式與觀念落差、體力與健康情形不佳、經濟壓力與負擔增加,以及教養資訊與文化刺激不足等;而孫子女端可能面臨的困境包括:依附關係的改變、負面情緒的產生以及學習上的挫折與困擾。根據陳柔伊(2016)研究三對因雙親離異,單一親職忙於工作,親代與子代僅能在週末見面所形成的隔代教養中,發現祖輩面臨孫輩之學習適應問題為功課太難無法指導;孫輩則有常規適應的問題,如上課不專心、動作慢;以及調皮被告狀、與同學相處困難等人際關係適應問題。而孫輩面臨的問題除上述之外,根據胡玉鳳(2005)研究發現,隔代教養家庭不利學童的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表現。由此看來,似乎隔代教養為吃力不討好的親職教養工作?
看見隔代教養的益處
社會變遷快速,發展出各類新興家庭的類型。例如:很多年輕伴侶因工作忙碌,必須將照顧孩子部分時間託付給祖父母,讓「隔代教養」或「類隔代教養」成為常見的家庭類型之一。但因前述身體和年齡的差距等困境,由祖父母撫養的孩子可能出現行為和學習問題。儘管如此,有些學者指出,與祖父母共同生活可以增強孩子的視野和人生觀,孩子對於自己生活和未來規劃,能抱持積極正面的想法和主動進取的態度。洪敏琬(2013)即指出,隔代教養並非一無是處,正面的隔代教養對孩子的成長絕對具有加分的效果,如:潤滑與緩衝、倫理與親情、經驗傳承以及支援與後盾。
隔代教養也有春天
胡玉鳳(2005)研究發現:祖孫間之親子關係良好者,學童之表現較佳;學童人際關係及祖孫關係越好,自我概念也越好。日本作家島田洋七(1987)所著《佐賀的超級阿嬤》一書,讓我們關注隔代教養的心理狀態。書中描述二戰之後民生凋敝,百廢待舉,一位母親因養不起兒子昭廣,不得不把8歲的昭廣交給九州佐賀縣的外祖母撫養。祖孫生活仍艱困窮苦,甚至三餐不繼,但超級阿嬤運用獨到的生活智慧及毅力,將昭廣扶養長大,祖孫之間也發展出緊密的親情關係。書中提及昭廣獲得阿嬤智慧的啟發:「窮困的日子仍要樂觀生活,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情」,且祖孫間之親子關係良好,此為展現隔代教養正面的例子之一。
第二個正面隔代教養的案例,張菀柔是現實中隔代教養由阿公、阿嬤替代親職養育長大的例子。張菀柔(2021)以家族系統的觀點理解自身的生命狀態,書寫自我的生命故事,書寫後看見:「其實隔代教養對於孫子女不一定不好,管教者能不能回應孩子的需求形成較好的依附關係,以及能不能提供有效的管教,或許會比所謂的隔不隔代教養重要很多。」菀柔獨立自主的性格以及學習阿公、阿嬤處理複雜人際互動的智慧,破除了隔代教養家庭負面的刻板印象。何若安(2023)研究亦發現隔代教養家庭經驗所創造的優勢為:隔代教養經驗成就了孫子女處理複雜人際互動的能力,以及獨立自主的性格。
合作隔代教養的原則與關鍵做法
隔代教養可分單獨或合作兩種,單獨部分是完全由祖父母來照顧孫子女,在合作部分可以是三代的共同分擔與合作,本段將聚焦合作的隔代教養進行討論。洪敏琬(2013)指出,隔代教養可以是利及三代的美事,進行隔代教養時,建議祖父母務實考量、協調溝通、應用相關資源、醫療與保健以及學習親職新知與技巧等五項原則。作者以「避其限制而取其正面」之原則,分別建議合作隔代教養一些關鍵做法:
(1) 建立祖代與親代分工合作的模式
親職教養的工作千絲萬縷,可依時間和事件性質,將親職教養的細項工作攤開、協商、分配給家長和祖父母來做。例如白天由祖父母負責接送孫子女放學;晚上則由家長負責關心孫子女的學習進度等等。親代與祖代間保持密切的聯絡與補位,共同協商與分配照顧子代的責任,以無縫隙而廣包的網共同完成照顧孫子女的美好任務。
(2) 營造祖代與親代代良好溝通的氛圍
家長和祖父母經常溝通教養觀念,可避免產生隔閡,也可增加兩代間的感情。親代若能事先與祖代溝通協調教養觀念與做法,並在過程中用心同理與關懷,則能同時盡到自己為人子女與為人家長的雙重角色與本份。
(3) 親代偕同祖父母學習保母課程
雙親角色也要學習育兒課程,來促進共親職的行程。祖父母也可以學習育兒課程,來補強早年教養經驗之不足。親代偕同祖父母學習保母課程,不但讓兩代感情更融洽,而且能使教養方式更一致更有默契。
避其限制而取其正面代結語
隔代難免會有隔閡,但非必然,重要的是管教者能回應孩子的需求,形成較好的依附關係,以及能提供有效的管教,可以透過正面隔代教養的五項原則與三項關鍵做法「避其限制而取其正面」,讓老手、大手牽小手,阿公和阿嬷也可以是家長,打破教養的隔閡,做好三代之間的串聯,隔代教養應能成為值得推廣的倫理喜劇。在雙親或有一方缺席的成長歲月,有形影不離的生命共同體—祖父母的不離不棄,才讓許多孩子仍舊能在親情的澆灌下平安長大;同樣地,經歷隔代教養的歲月,也讓許多長者甜蜜與辛酸盡在不言中,重新感受生命成長的喜悅,重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台灣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讓孫子女從小多跟高齡者相處,懂得珍惜疼愛自己的祖父母,並擴及其他高齡者,將更發人深省。
參考資料
何若安(2023)。隔代教養家庭多元樣貌:孫輩成長經驗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洪敏琬(2013)。各類家庭的親職教育。載於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主編),親職教育(191-237頁)。新北市:空大。
胡玉鳳(2005)。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寶蓮(譯)(2013)。佐賀的超級阿嬤(原作者:島田洋七)。臺北市:先覺。(原著出版年:1987)
張菀柔(2021)。難忘的阿嬤味—家族系統中隔代教養的危機與轉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陳柔伊(2016)。隔代教養家庭之祖孫關係與兒童學校生活適應狀況之研究—以南投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
衛生福利部(2018)。中華民國 106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編印。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5095-113.html
Fuller-Thomson, E. & Minkler, M. (2000). African American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 national profile of demographic and health characteristics. Health and Social Work, 25(2), 109-118. doi:10.1093/hsw/25.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