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是人類普遍的情緒表達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引發怒火的情境。然而,多數人不喜歡自己有生氣的感覺,尤其當它可能影響到家庭關係,讓我們從一個小故事談起:
「小明的父親回家後,看到客廳一片凌亂,桌上的玩具散落,書本堆滿地板,甚至餐桌上還留著沒收拾的早餐盤。父親見狀不禁心頭冒火,大聲責問:「小明!不是說好家裡要保持整齊嗎?為什麼又沒收拾?」小學一年級的小明低著頭,小聲辯解:「我早上太趕了,來不及收拾。」父親聽後更加生氣,覺得小明缺乏責任感…。」
對於家長來說,生氣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當期待與現實不符,或當孩子未能達到期待的行為標準時,生氣的情緒更容易出現。比如,當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做功課、事情拖拉或不遵守約定時,家長常會感到挫折,隨之而來的是生氣。然而,頻繁的生氣可能會對親子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使孩子感到害怕或疏離。因此,家長與專業人員需要學會辨識生氣的成因,嘗試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情緒,讓孩子在理解行為規範的同時仍感受到家庭的關愛。
覺察情緒:如何提升情緒敏感度
情緒調節是可以學習的技能。要想有效管理憤怒,首先需要意識到憤怒的存在,持續追蹤自己的情緒變化。家長或教育專業人員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來覺察生氣的過程:
- 發生了甚麼事讓我感到生氣?
- 我是如何察覺到自己在生氣的?
- 當我感到生氣時,腦中閃現的想法是什麼?
- 生氣後,我做了什麼事情?出現了甚麼行為?
透過這些提問,可以幫助我們形成「行為鏈」的理解,理解情緒的源頭、觀察生氣時的生理和心理訊號,從而在自我覺察的基礎上進行情緒調節與省思,促進個人成長。
暫時離開法:給自己情緒冷靜的空間
當意識到自己情緒快要無法控制時,練習暫時離開情境往往是有效的方法。離開現場能讓人有緩和情緒的空間,給自己時間進行理性思考。這樣的冷靜時間對情緒調節有莫大幫助,特別是在教養或教育過程中容易情緒波動的時刻。
表達情緒VS.積壓情緒:建設性情緒表達的重要性
學者杜淑芬等人(2014)將人們面對憤怒情緒的表達方式分為「肯定表達」與「壓抑表達」。肯定表達指的是以積極、自信的態度應對衝突、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以及生氣的情緒,相對的,壓抑表達則是以消極、隱忍的方式應對,最終可能導致情緒的爆發及內疚感。研究顯示,肯定表達有助於促進親密關係,而壓抑表達則往往引發疏離。
舉例而言,在冷靜後,小明的父親反思小明可能因學校功課增多而疏於整理環境,便與小明坐下討論,首先描述現況並說明生氣的原因,隨後同理小明的處境,最終一起制定清理計劃,減少不必要的摩擦。
情緒智商與有效溝通:促進和諧親子互動
生氣往往發生在人際衝突中,良好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我們可從情緒智商的概念來探討,「情緒智商」(Emotional Quotient)是一種理解和管理情緒的能力,由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Peter Salovey)和約翰.梅耶(John Mayer)在1990年代初首次提出。EQ與傳統的智商(IQ)不同,它不僅僅指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還包括一個人辨別、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1995年,心理學家兼作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在他的著作《情緒智商:為什麼EQ比IQ更重要》中進一步發展了EQ的概念,並將其推廣到商業和教育領域。高曼的模型強調五個主要要素:自我認知、自我調節、動機、同理心和社交技巧。因此,我們可以說情緒智商指的是個體觀察、理解、表達與管理情緒的能力,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這種能力對增進和諧的親子互動至關重要。情緒智商的四個基本成分包括:
- 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能有效表達。
- 了解自己的情緒如何影響思考、記憶、決策和行為。
- 理解與分析情緒,釐清情緒的複雜性。
- 管理負面情緒並運用正面情緒。
善用憤怒的能量促進成長
情緒教育是幫助我們認識、理解和管理情緒的過程。透過情緒教育,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表達情感、處理壓力,並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善用憤怒的能量可以引導個人成長,進而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與家庭的整體氛圍。
透過這些策略,我們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憤怒的情緒,並以此為契機促進親子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好好生氣,在學習情緒教育與情緒智商的理念後,我們得以善用憤怒的能量一起成長。
參考資料
Goleman, Daniel(2005)。Emotional Intelligence: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Ban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