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瓊珊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家庭生命週期】七、子女皆離家之中年父母階段(空巢階段)
國慶(化名)已經忘記多久沒有見到他的子女了,自從太太生病去世之後,家中兩個孩子都已經到外縣市工作與唸書,平時他只在Line上傳早安問候圖給他的兩個小孩,卻不知道怎麼樣能與孩子在心理上多靠近一點,好不容易最近等到雙十連假小孩返鄉,他也多半都待在他的菜園裡種菜,只有吃飯的時候,才會一起在餐桌邊,搭配著電視新聞聊聊天。
你也有像國慶一樣的情形嗎?年輕的時候在外打拼努力賺錢,少有與子女互動的機會,錯過了不少子女在學校的課外活動,話題從叮嚀子女好好唸書到現在的鼓勵努力工作,便不知道該怎麼跟離家的子女拉近心理距離,今年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更有好長一段時間沒見到自己的孩子,平時也沒有習慣以視訊或電話方式聊天,只有趁著孩子回來過節的時候,你的愛「全部都化作大包小包的青菜蔬果,讓孩子帶回租屋處了」。
當作家長的我們面對子女開始因為求學、就業而搬離家中,多半得學習重新調適孩子不在家的日子,看似不需要再東叮嚀西囑咐,可是一下子空閒下來的時間,內心不免感到有些失落、有些不習慣,得在自己的生活裡重新開始尋找重心。依據Bowen家庭系統理論來說,我們一輩子都受到兩種力量的驅使,它們分別是連結性(togetherness)與獨立性(individuality)的驅力,連結性的驅力會讓我們彼此黏合在一起,讓我們形成群體的一部份,產生歸屬感受;而獨立性則是展現個人自主性的部分(Roberta Gilbert, 2013),當孩子漸漸長大成人,開始離開家去求學與工作時,得開始在原生家庭的關係裡去尋求在連結性與獨立性之間的平衡,一方面成年子女有著需要去追求自己人生的使命,但另一方面也有家庭的照顧責任,開始能夠意識到並學習去承擔,做一個更自主而有能力的人。
不論是離家的兩個孩子或是身為父親角色的國慶,都得在彼此的各個關係中去選擇自己覺得自在的位置,練習與人親近。當國慶長期以來背負養家的責任,少與子女互動的人生中,雖然看似較為疏離的關係,但其實國慶的內心是一直不知道該如何與子女維持適當的互動關係。因此,在孩子青少年時期,多半在教養上都以命令、要求的方式對待兩個孩子,孩子面對只會提出要求的父親,可能感覺到父親的嘮叨,而未能體會其關心,因此以不配合的態度相處,國慶也只能默默承受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
在過去時間裡,國慶的妻子常作為他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橋梁,但是當妻子幾年前過世後,國慶面對這兩個就業離家的孩子,更顯得不知道該如何去練習拉近關係,加拿大學者Daniel Paquette用「啟動」一詞來形容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父親的角色在引領孩子學習獨立上,特別有助益(KnowYourself主創們,2018)。而在兩個孩子童年早期的成長中,國慶一直忙於工作較缺席參與孩子的成長,自然與孩子的關係較不親近;而國慶在關係中的情緒表現模式,確實也來自他自己的原生家庭關係,關係模式裡的代間傳遞,會讓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與家長互動的習慣,影響我們與子女互動的方式,這樣的家庭互動模式本身,若未經覺察的情況下,很容易一代傳一代的複製下去(趙文滔、許皓宜,2012)。國慶習慣不與孩子親近的狀態,與國慶過去和自己的父親較為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有相關,在他的印象裡,常常看到父親的背影,總是忙碌著在外賺錢,而這樣的原生家庭關係互動模式,影響著國慶的兩個孩子,他們承襲著父親的教導,要好好努力賺錢減輕家庭負擔的想法。
問題解決行動方式,對孩子提供支持,例如,開車接送孩子;而現代的父職內涵正在改變,需要兼顧「情感性功能」,將關愛表達出來;當我們面對像國慶與孩子之間不習慣接觸的關係時,又該如何重新建立與孩子的情緒連結來增進情感呢?可參考下列三種方式:
我們對子女的情緒表達其實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國慶的家長在他過去經驗中,不擅於表達對子女的關愛,在口頭上要展現關心與愛著實不容易,可嘗試使用行動表現的方式,在華人文化下,說出愛的語言著實不容易,但是行動上卻可以細微的透露出他們的關愛,就像朱自清的《背影》描述那段父親堅持要他等在原地,而自己要去買幾個橘子給他帶走的畫面,透露著父親的關愛與不知何時再相見的惆悵情緒感受。
當孩子返家時,可嘗試多安排共同聚餐或共同出遊的方式,製造多一點的機會讓彼此能夠有所交流,一起外出走走,或是以一起下廚的方式,投入相聚的時刻,有時候運用ㄧ些輕鬆的活動,來讓彼此有些美好的回憶時刻,親子關係若是能拉近距離,減少緊張感,能讓子女更想要常常返家來陪伴家長。
研究發現,擁抱、牽手等肢體接觸可以讓人的大腦製造催產素,催產素又稱幸福荷爾蒙,可以讓人感受到正向的愉悅感,在華人文化雖然我們家長子女不太習慣擁抱,但這其實是可以練習成為ㄧ種新的習慣,當聚在一起的時候,藉著搭肩牽手來增進情感;分開時嘗試與對方擁抱道別,更能夠傳達不捨與愛的感受喔!
關心的表現有非常多元的形式,總之,嘗試練習新的方法,不論是以行動、言語、肢體接觸,或者是陪伴的方式,來表達親子之間的情感,都是可以促進你與孩子之間的情緒連結,讓彼此關係更能增溫喔!
參考文獻
趙文滔、許皓宜(2012),關係的評估與修復(初版),張老師。
KnowYourself主創們(2018),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一版),平安文化。
Roberta Gilbert(2013). 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八大概念(江文賢等譯:1版).秀威資訊科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