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邱薏芸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專業人員學習
父親的角色與樣貌,因時代流動社會變遷,父親獨一無二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父親角色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沒有人可以替代,因為父親有參與子女成長,才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父親參與照顧及陪伴孩子是現今社會大眾所期待並樂見的,《富爸爸不如好爸爸》書籍作者心理醫師大衛·史都(David Stoop)表示「我們的父親,不論在成長過程中是出席、還是缺席,都在我們生命中扮演重大的角色。」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在親子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定位。
一、從社會變遷看現代父親的角色
父親角色從農業時代跟小孩同住一個屋簷下,集教育、照顧與養育責任於一身,到工業社會時雖仍然與小孩同住,但已經從照顧者轉換成養家者。現今家庭變化相當多元,再加上因應全球化工作的特殊性,許多父親甚至不再跟小孩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有的也許仍盡養家者角色,有的卻連基本的照顧責任都無力為之。總之身處於後工業社會時代全球化劇變下的父親們,開始往兩個不同的方向前進:一端,主動參與更多的育兒活動,分擔配偶的照顧重擔;另一端,則是因種種不同原因,成為回不了家的缺席父親。
稱職的父親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孩子幼兒時期,扮演守護者的角色,給予孩子信心、力量,充分與孩子情感交流,促進安全感的產生。現代父親被鼓勵參與親子活動,增加親子參與的深度,例如:陪孩子做功課、跟孩子談話、傾聽孩子的心聲,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了解他們個別的需求與感受,跟上一個世代的父親相比,現代父親開放度更高、更可能被引導,進而展現多元父職。
二、「巴比」參與育兒工作有諸多好處,一起投入吧!
(一)對孩子的好處
1.增進智力成長:父職參與使孩子在社會發展、認知、情意、智力方面都有正向的影響力(Parke, 2000)。
2.有助於課業表現:父親多陪伴教導孩子寫功課、做作業,並關心孩子在校的生活、學習情形,會增進孩子課業表現。
3.控制情緒的穩定性:研究指出,在孩子與父親的良好互動中,可增益孩子最初的社交和情緒能力,父親常和幼兒玩身體遊戲,例如,觸摸寶寶、翻滾遊戲,可訓練男孩學習控制攻擊性(Horn, 1998)。
4.減少行為問題:父親適時地教導,並引導孩子朝正向的行為發展,與他人的良好互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將使孩子有較少的行為問題產生。
5.增進多元能力:讓孩子能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長對於家事分工合作不分彼此,從中體認性別平等,對子女的性別平權角色意識有良好影響。
(二)對母親的好處
1.增進母親身心健康:雙薪家庭日漸增多,配偶雙方都能參與分擔育兒及家事工作,可解決單方面的多重角色壓力,促使獲得適度休息,並保持身心健康。
2.提升婚姻滿意度:父親藉由參與育兒工作,更了解母親的角色辛勞,能夠相互體諒包容,而共同承擔家事及育兒任務,會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使家人關係更為親近,夫妻關係更加和諧。
(三)對父親的好處
1.增進父親身心發展:與家人一起快樂分擔家務,與孩子互動心靈交流、運動玩耍的過程中,父親可獲得適度的運動及愉悅的心情,無形中抒發工作上的壓力。
2.提升父職效能感:當父親相信自己有能力扮演父親的角色,從育兒過程中,獲得正面回饋,可提升父職參與的程度。
三、如何作個「巴比」-發揮父親職能的積極作為
依據唐先梅、周麗端(2019)指出,子女學前階段面臨孩子準備入學、了解孩子成長軌跡、工作與家庭平衡,以及因應孩子活動擴展融入社區等壓力。而此階段家庭主要面臨的任務,就是適應孩子的成長,例如:分離焦慮的調適、進行親子共學、教導子女參與家務分工,以及處理手足衝突等。在面對壓力時能有效因應,充分運用身邊的資源和支持系統,只要全家能一起面對,讓家人間更有向心力,即可將危機化為轉機。
增進父親職能與減低親職壓力,以下列舉三項建議和對策:
(一)培養豐富的終身學習
鼓勵父親藉由參加讀書會、投入社區服務、利用網路資訊學習與多元親子共學內容,來強化自我成長,提升自我覺察、人際關係、情緒管理能力,以減輕父親的親職壓力。
(二)形塑良好的家庭資源
社會支持可由配偶、親人、朋友或社區提供,夫妻要能共同負起教養子女的責任,也要以接納、同理心、關懷互助的方式,使父親能感受情緒方面的支持。此外,研究顯示家庭的收入與消費取得平衡,可減輕父親的親職壓力。
(三)共創企業與家庭的雙贏
企業應鼓勵父親身分之員工關注家庭成員的生活,父親因為工作而佔據家庭生活上的時間,形成兩難的局面。所以企業體恤男性員工從事親職互動的需求,施予彈性工時、或縮短每週的工作天數,作為獎勵工作績效等福利措施,並舉辦「家庭日」或「員工親子聯誼」等活動。
家長所營造的幸福感,是孩子生活中安定的力量。唯有健康快樂的家長,才能教養出健全的孩子。家長雙方各有所長,性格各有互補之處,家務因為雙方的參與,而產生不同的氛圍,做為新時代的父親,可以一起快樂的參與、陪伴孩子成長,建構一個和諧幸福美滿的溫馨家庭。
參考文獻
蕭英玲(2020)。社區化的家庭教育:台灣婚姻問題的分析與建言。指南新政電子報雙週刊,第七期。2020/10/07。
惠如(2015)。教養嬰幼兒親職壓力之研究:以家庭壓力理論分析。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第14期。2015
王淑秋(2009)。學齡前獨生子女父親的教養信念。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青芬、唐先梅(2008)。家務工作研究近30年之回顧。生活科學學報第12期。
周麗端、唐先梅(2020)。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1主題軸一:家庭的組成、發展與變化。教育部
張本文(2015)。父職親職壓力面面觀。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04 P.76-81.
蘇正偉(2015 )。由父職變遷談父職教育作法。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2015/12。
王舒芸(2019)。父職角色的歷史演變與現代意義。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87期。2019/06。
馮燕(2018)。華人父職的真相。2018台灣家庭政策國際研究會。
李宜蓁(2009)。爸爸的神奇教養魔力。親子天下雜誌,第七期。200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