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韻瑜老師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
註:本文以虛擬方式,從一位育有學齡前子女的媽媽的角度,寫道歉信給孩子,來對家長介紹情緒教育
親愛的孩子:
如果能夠重來,我會先學習思考說話做事的回應方式,會對你造成哪些影響,再成為你的媽媽;不會將與爸爸爭吵後的負面語言、工作壓力的負面情緒丟給你,削弱你的安全感和我們的依附連結。
正如美國精神科醫師Dan Siegel形容邊緣系統部分的大腦為情緒腦,負責人類基本生存功能以及情緒;而皮質區,則稱為理智腦,負責思考、做決定、情緒調節、道德批判、同理心等。嬰幼兒的行為由情緒腦掌控,理智腦則會慢慢成熟,我們對待你的方式、管教方式都會決定你使用情緒腦或理智腦。
當你出現行為問題時,大多是因為情緒腦被啟動,理智腦無法運作,可能會被生氣、覺得不公平、焦慮或是恐懼等情緒卡住,但你不知道如何調節情緒,也不知道要如何表達,只能用行為表現出來。我曾經以自動化的反應恐嚇你:「不坐好-乖乖吃飯,就没有飯吃」;我没有留意到你的需求:「是要和媽媽撒嬌,想要告訴媽媽,你在幼稚園所發生的事情」;我不加以思索的行為讓你加深情緒腦的活化,沒有機會使用理智腦;媽媽現在知道了,言語傷害沒有教育效果,反而讓你相信自己比別人差、不值得被愛、不夠好、討厭自己、配不上好東西,並且承受各種身體健康或心理情緒問題。媽媽要對你說一聲對不起!
最近買了本書《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封面寫著:「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以情緒教養的角度來看,讓擁有情緒處理能力的大人陪伴長大,真的很幸運。因為這樣的大人能以哭聲、表情分辨孩子的需求,透過肢體互動、擁抱、撫觸回應需求,建立起穩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孩子在與人衝突時不會被教訓,而是被教導如何表達感受與協商,便能够逐步內建情緒表達、情緒理解與情緒調節的能力。
我要學習情緒表達、表達內心的感受,例如:我現在覺得(感受),因為(事件),以進一步釐清「表面感受下的其他感受」與「感受後的新感受」。
我要學習情緒理解,分辨自己是甚麼情緒、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不把外在事件和自己對事件的解釋搞混,讓我們的互動,讓你感受到被支持與了解。
我要學習情緒調節,對於我曾經翻桌、踢門、離家出走,不禁懊悔自問,每次叫你不要生氣,有話好好說的我,怎麼沒有能力先做深呼吸,讓情緒回到正常水準。
記得你進入新的幼兒園時,執意不進教室,我氣急敗壞把你帶到走廊上,斥責你,擰你的小手。我是多麼地粗心大意,没有想到你離開熟悉的阿公阿嬤、幼幼班的老師同學,有害怕、難過,以及分離的焦慮等情緒,我忘不了你的眼淚、忘不了你没有被理解的表情。如果明白情緒為何物,我會知道你的不安,你不敢一個人待在教室裡。而眼前的媽媽,不僅不了解你,還傷害了你。
媽媽的失控不是你造成的,因為我一直都在使用情緒腦。我才是那個最需要學習啟動理智腦的人,學習思考自己管教的目的是什麼?回頭想想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我希望孩子學會什麼?要用什麼方式,才能夠達到最適當的教育目的?
如果回到那一天,我會溫柔地牽著你到安靜的角落,蹲下來,隨手撿起石頭、樹枝、枯葉等物品放在你的手上,聽你分享感受,或者一起深呼吸,然後看著你的眼睛說:「詢問你現在的感覺」如果你說不出來,我會問你:「教室裡的老師和同學跟之前不一樣,你覺得緊張嗎?」如果你點頭,我會接著問:「告訴媽媽,你覺得怎麼做,可以讓自己比較好一點呢?」或許你想藉由畫畫、讀繪本、玩玩具等方法幫助自己平復情緒、漸漸適應。但是如果你搖頭,我會抱著你,在耳邊輕輕地說:「沒關係,如果你需要,媽媽會陪著你。」透過轉學這個契機,我們可以練習情緒知能:擴展情緒語彙、理解表達規則與學習情緒調適。
睡覺前,我會讀《我好擔心》這本書幫助你了解情緒,運用《魔法親親》這本書的概念建立依附關係,討論《小阿力的大學校》這本書裡的小阿力,用來適應學校生活的方法,藉由波波在《媽媽這是給你的禮物》這本書裡的柿子,鼓勵我們,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如果我對爸爸有情緒時,我會練習以正向、多元角度重新詮釋爸爸的意思,具體地說出我的感受與需求,協助爸爸理解與滿足媽媽的需求,讓你有溫暖安定的家庭與情緒管理的榜樣,並且成為你生命中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
參考資料:
周育如(2015)。聽寶寶說話。臺北市:親子天下。
周麗端(主編)(2016)。家庭展能:親職教育方案帶領人手冊-父母ready,親子easy-。臺北市:教育部。
思謐嘉譯(2017)。媽媽這是給你的禮物。作者:佐佐木美央。臺北市:大好書屋。
留佩萱(2017)。童年會傷人。新北市-:小樹文化。
郭玉芬、萬砡君譯(2017)。小阿力的大學校。原著: Laurence Anholt。臺北市:上誼文化。
劉清彥譯(2007)。魔法親親。奧黛莉.潘恩。臺北市:上誼文化。
蔬菜小姐譯(2018)。我的感覺8:我好擔心。原著:Cornelia Maude Spelman。臺北市: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