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文欽老師
【適讀對象】專業人員
根據家庭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條第五項所定,「失親教育」是指對於因故未能接受父母一方或雙方教養之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專業人員,要能對這些孩子,以及其擔任教養主責的家長,給予專業教育上的支持,使這些未成年子女,對其它家人的關係能有所維繫,也能對這些因為父母離婚,或者父母一方因為天災人禍或疾病而過世…等因素失親的未成年子女,以及這些孩子的家長,或執行教養職責者(例如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內的專業人員),能增進他們家庭生活管理知能之教育活動及服務。
就專業人員學習、推廣家庭教育所用,其進修資源方面,特別是直接心理輔導部分,或許可以運用繪本,以及藝術育療方案;在此,筆者邀請讀者們腦力激盪一下:
「我是一位家庭教育專業人員,我想要用繪本來輔導失親的未成年孩子。我上網找到了四本繪本,分別是﹕《我好想妳,媽媽》(Missing Mummy)﹔《恐龍上天堂:了解與面對死亡的最佳指南》(When Dinosaurs Die)﹔《你到哪裡去了?》(Ou es-tu parti)﹔然後我到圖書館借書時,又順手拿了一本《恐龍離婚記:面對父母離婚的最佳指南》(Dinosaurs Divorce),可以如何輔導失親的未成年孩子呢?」
這需要看輔導對象的性別、年齡、失親的狀況,以及孩子個別的獨特性,然後靈活運用繪本。
例如《你到哪裡去了?》,小鼴鼠的哥哥因為意外而過世,小鼴鼠雖然目睹哥哥的死亡,卻不明瞭死亡的意義。但是小鼴鼠的年紀,以及動物擬人化,可能是對失親的學齡前幼兒很適合的輔導繪本。日本出版的繪本-《爸爸的圍巾》(講述爸爸去世後的故事)則融合實務與幻想。而擬人化的《恐龍上天堂》這本書,是以整體面貌來討論死亡這件事,在「什麼是死亡」、「為什麼會死」、「面對死亡的心情」、「道別的方式」、「死後是什麼樣的世界」、「你可以這樣懷念他」等章節議題,來直接與孩子討論對於死亡的「恐懼」、「悲傷」…進而輔導孩子了解與面對親人的死亡。因此,這本書的人物雖是擬人化的恐龍,但似乎也可以使用在中高年級的未成年失親孩子身上。至於同系列的《恐龍離婚記:面對父母離婚的最佳指南》,就適合在孩子經歷父母離婚的困難時刻,結合《小獾的兩個家》,來輔導孩子。
孩子的雙親之一,尚未過世,但已經罹患重症,那有什麼繪本可以先跟孩子進行輔導呢?筆者推薦《媽媽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這是一本描繪一位媽媽罹患癌症住院的繪本,專業人員可以透過這本書,先舒緩孩子的情緒,進而對父或母罹患癌症住院的孩子,進行理性的引導和討論。
而《我好想妳,媽媽》這本繪本,很經典,是筆者非常想推薦專業人員一閱的繪本,因此就請您務必到圖書館借到此書一閱。相信您會很有感觸與收穫。
在認知方面,給予未成年失親者的間接心理輔導,建議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可以直接提供相關的繪本書單,交給家長,請其陪伴孩子,共同閱讀,並作討論。
而在情意方面,給予失親未成年子女的直接心理輔導,家庭教育專業人員,是屬於教育人員,因此在此介紹吳明富老師的「藝術育療」工作模式。更能讓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得心應手。
吳明富(2010)指出,所謂藝術育療,是指藝術教育工作者,有能力跨領域將藝術治療的精神,結合到教育活動中,成為藝術教育治療(簡稱藝術育療)的實踐者。藝術育療的中心精神,就是利用創造性的活動,來達到教育與輔導的目的。介紹專業人員閱讀吳教授的兩本書-《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與黃傳永教授合著的《藝樹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專業人員可以很容易從這兩本書,學習到「開放畫室」、「園藝治療」、「竉物治療」、「竉物攝影治療」、「摺紙藝術育療」等工作方式的介紹。可以在面對失親者時,更有效地運用繪本,以及藝術育療方案,協助其心理調適。
參考文獻﹕
吳明富(2010)。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台北﹕張老師文化
吳明富(2010)。從藝術心理治療到藝術育療:與兒童工作的省思。國教新知,57(3),117-130。doi:10.6701/TEEJ.201009_57(3).0010
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樹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台北﹕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