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順發校長
【適讀對象】社會大眾、專業人員
【家庭生命週期】四、學齡兒童之階段(老大年齡在6~12歲之間)
「小安(化名)是某國小四年級學生,在疫情居家學習期間,各項作業表現良好,與家人朋友互動熱絡,但新學期復課回到學校後,每天早上步入校門時,都必須和母親上演一場感人肺腑的親子分離戲碼,無法主動踏入校門與師長同學們共同學習,必須在母親及師長的陪伴下,等待調適好心情,才願意進到教室內,開始他每天的學習旅程!日復一日,在大家的支持陪伴下,持續等待著小安的成長…」。
學齡階段兒童的學習發展與適應表現
以上場景大家是否似曾相識呢?學齡階段是孩子步入正規教育的開始,各項生活及學習規範與要求,相較於學齡前階段逐漸加深加廣,對於適應力較佳的孩子而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達到成人們的期待,然而,對於發展步調比較慢的孩子而言,學校學習與生活的適應,便是一個沉重的發展壓力!基本上,處於學齡階段的孩子,除生理發展速度有所差異之外,在心理社會發展上,亦可能有不同的發展進程,將學齡前階段之「自動自發與退縮愧疚」,此發展任務帶至國小階段持續進化,連結學齡階段之「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發展任務,呈現出發展順利者,在求學、做事及與人互動上,會展現出主動積極、有責任感的態度;不順利者,則容易呈現畏懼退縮、欠缺價值感及自信心等發展樣態(Erikson, 1963;引自張春興,2013)。如能適切認知孩子們在學校生活的學習與適應表現內涵,雙親將能攜手與師長一起合作,共同陪伴孩子多走一段路,在此階段找到最合適的發展節奏,持續正向地朝下一個發展階段邁進與成長!
依筆者在國小教育現場之實務觀察,對應上述發展任務內涵,學齡階段兒童在學校生活的各項學習發展與適應表現,大致會在以下面向中展現:
1.多元學習:在認知及感官等各項學習發展上,適應良好兒童能主動積極地參與,並嘗試各項多元學習活動,願意努力解決困難以完成各項作業;適應不佳者,則容易在欠缺興趣與自信的學習活動上,呈現退縮不合作的行為。
2.語言表達:在語言表達發展上,適應良好兒童能清晰具體地表達其感受、需求與想法,讓對方能順利接收與回應協助;適應不佳者,少數甚至不願以言語與他人溝通,大部分則以簡短語詞做回應,需要成人進一步引導。
3.情緒管理:情緒是對內外部重要事件產生的反應,適應良好兒童能勇於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自己的情緒;適應不佳者,則會呈現出過度壓抑個人感受或情緒失控狀況,進而引發自傷或傷人的不當行為表現。
4.人際互動:在人際互動之發展上,特別容易於新年段換班級時,遭遇適應上的衝擊,適應良好者能在引導下調適自我,投入人際互動之中;適應不佳者,則容易帶著過往未解決的議題,表現出拒學、拒友的問題狀態。
共親職的意涵與實踐
共親職(co-parenting),是指伴侶能共同分擔照顧、教養孩子的責任,爸爸不再只是有空才來協助媽媽照顧小孩的幫手,而是和媽媽形成一個親職同盟,在相互支持、溝通合作及彼此尊重的原則下,建立愉快的親職同盟(許芳菊,2021)。由於家庭形態趨向多元化,共親職已非同時運作(co-operation),而是參與式的概念,家長參與孩子的事務,承擔照護與教養的責任,依雙方關係而有不同程度的互動與認同,原則上,理想的共親職是合作式的家長,雙方衝突程度是最低的(林秋芬,2016)。其內涵包括:1.教導:如協助孩子解決問題、教導孩子新技能、與孩子討論問題及處理孩子不當行為等;2.照顧:如替孩子準備飲食衣物及上學用品、清潔整理孩子的生活物品及房間等;3.休閒活動:如和孩子一起從事戶外活動、和孩子在家遊戲與參加其學校活動等(林惠雅,2010)。家長如能同心協力共同教養孩子,不僅自己的親職壓力較小,對孩子未來各階段的適應發展亦能有正向的助益。家有學齡階段子女之家長,可就以下四個部分做思考,實踐共親職內涵,陪伴適應不佳孩子勇敢自信地迎接每段成長歷程的改變與困境!
1.溝通分工:針對孩子的發展需求,家長應連結學校教師、同學、親屬等重要他人之觀察與建議,透過深刻對話歷程,發揮彼此在教養上的優勢能力,共同陪伴孩子走過當前發展上所遭遇的難題。如:溫柔體貼的爸爸能在孩子上學前給於擁抱鼓勵,在孩子放學後傾聽他的心情與進步;熱情活力的媽媽,則能主動規劃並邀請孩子和家人,共同來場戶外活動體驗。
2.補位求援:有關共親職的分工內涵,可能會因為彼此的生活變化無法順暢執行,此時,家長就必須能透過即時補位或尋求外援的方式,讓孩子的發展需求能獲得照顧,如:每天載送孩子前往學校克服拒學壓力的媽媽,可能因為出差,而無法陪伴孩子,爸爸應有所承接,參考媽媽與孩子道別的儀式,即時補位這份愛的滋潤,協助孩子走過這一段過渡時期。
3.包容鼓勵:在補位求援的實踐過程中,難免有不如預期成效的感受出現,在此當下,應包容彼此的作法與思考,給予對方滿滿的鼓勵與讚美,攜手反思每個行動當下可再滾動微調之處。如:當發現在配偶的陪伴下,情緒控管不佳的孩子,於親子共學活動中和同學發生衝突,配偶卻無法適切協助時,應分享其陪伴的經驗與做法,體貼其困難並鼓勵對方再嘗試。
4.與愛同行:分工固然是共親職實踐過程非常核心的一部分,然而,在整體實踐歷程中,應隨時回到以愛出發的「合作」觀點做思考,找機會共同參與每個細部分工內涵,製造親子同聚時間,展現1+1大於2的教養力量。在此同時,也要提醒鼓勵彼此,容許孩子緩慢成長過程的曖昧不明,預留伴侶共同與個別休息時間,調適好身心狀態後,與愛繼續同行!
結語─攜手共親職,優化教養質
每個獨特個體的發展速度有異,其生長歷程所遇到的生命故事亦不同,陪伴適應不佳的孩子成長,是條刻骨銘心之路,讓我們耐心地陪孩子多走一段路,雙親協力以優化教養質量,協助孩子克服發展困境,同時存款於未來孩子多陪我們走一段路的芬芳關愛!
參考文獻
林秋芬(2016)。離異父母共親職之服務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 159 期, 206-217。
林惠雅(2010)。父母共親職類型與親職壓力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6, 125-151。
許芳菊(2021年10月17日)。父母同盟共親職。
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45380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