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跨界的幸福(二)
P. 184
影片時,一名女性新住民勞工在看完 字或是任何他的過去。從製作開始, 悲劇或災難的色彩,更不會直接給
電影後,對著克發哭訴自己曾受過的 克發便決定這部作品所有的工作,都 觀眾答案,反而是用一個局外者的視
苦難,這讓他開始思考自己究竟為什 必須由他自己來完成。他說 :「我認 線,樸實地去描述這個角色或故事。
麼要拍電影?電影跟人的關係又應該 識的他們都有一些深處的愛,藏得很 在完成《不即不離》之後,克發
是甚麼?對克發來說,他並不喜歡為 深,是他們未必明白也無法表達的。 馬不停蹄地又開始籌畫下一部劇情長
自己故事中的角色塗上悲劇色彩,也 我想,《不即不離》是我幫助他們表 片。這部作品,他將背景離開了馬來
不願用煽情的手法將這些社會邊緣故 達那種感受的一場試驗。」最後,這 西亞,希望能探討自己身為一個外國
事視為災難,更不希望自己所講訴的 部作品獲得了 2016 年新加坡國際電 人,應該要怎麼去愛臺灣?對於一個
故事有是非黑白等劃分。他認為自己 影節的觀眾票選獎、柏林影展第 15 不是臺灣人的導演來說,該怎麼樣
拍電影的目的,是要讓每個角色都有 屆導演新銳營,同時還入圍 2016 年 做,才能將自己對臺灣的愛呈現在
尊嚴,讓電影能夠跟每個觀眾對話, 釜山影展、臺北電影節,以及高雄電 大銀幕上?從這股赤裸裸的局外人視
184 185
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共 影節等項目。 線,可以知道克發從沒有硬將自己嵌
鳴,並且讓故事的本質,有著感動人 進圈內人的族群之中,而是當一個永
跨界的幸福
↑《不即不離》電影海報。(廖克發∣提供) 樸質與情感的局外人鏡頭
心的力量,即使把故事的時空背景調 ͑Ⴣ̮ٙ҅٫ 遠的局外者。他並不冀望能被人真正
在 2011 年從臺灣藝術大學畢業,開 換也不應該有甚麼改變。 了解,而是從了解自己出發,從局外
二) (
始真正地踏入臺灣電影界。其後,他 懷抱著同樣的信念,當克發面對 一直以來都是局外者的克發,從 者與外來者的位置,傳達著自己對土
繼續維持著自己創作的基調與主題, 自己以紀錄片形式、探討馬來西亞禁 未因為自己被視為局外者與外來者而 地以及人們的關懷。
陸續推出描述一個臺灣小家庭即將崩 忌話題,以及自己家族故事的作品 感到自卑或沮喪,相反地,他甚至樂 在談到愛臺灣這件事時,他笑著
解的故事《花開的夜晚》、著眼臺灣 《不即不離》時,他依舊努力維持著 於站在這個位置,利用它來滋潤自己 說道:「當臺灣大家口口聲聲喊著愛
新住民勞工與雇主間問題的《雨落誰 自己局外者所獨具的關懷角度,讓作 的創作土壤。曾經,同學們的單純將 臺灣愛臺灣時,有不少新住民為了能
家》、講述大陸配偶遭遇無助困境的 品自己發聲、讓角色與觀眾對話。這 他化為局外者,但他卻能換個念頭認 在臺灣生活,不遠千里地嫁給自己完
《一起去看海》、關懷菲律賓勞工無 部作品的起源,來自故鄉老家大廳上 為這個隔離自己、屬於他們的青春, 全不認識的陌生人。這麼看來,究竟
奈心情的《妮雅的門》,以及回頭挖 的一張畫像,那是他從未見過的阿 是人生必須的一個階段,是一場應該 是誰比較愛臺灣呢?」這番話聽來樸
掘自己和故鄉故事的《不即不離》等 公。由於阿公是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成 痛快到底的體驗,才能讓人們從中成 質而有趣,但卻莫名地引人深思,就
作品。 員, 60 年來,這張畫像成為家人的 長。這就像他的電影調性一般,從不 像是克發每部電影所帶來的感受一
某次在安養院放映《妮雅的門》 禁忌,沒人敢提及這個男人、他的名 會刻意地分出對錯是非,也從不塗上 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