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4
P. 31

(一)多元家庭型態的社會資源
                     只要我們妥善運用家庭資源解決各種困境,達到目標,將可促進生活幸福。

                   而社會資源可以如虎添翼一般幫助個人或家庭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更容易達到
                   目標。隨著臺灣社會的變遷,家庭的型態也愈來愈多元,通常家庭可以到各縣

                   市的家庭教育中心(見本主題第三節介紹)尋求相關社會資源,但是有些家庭
                   要面臨的問題可能是較為複雜,有些甚至不容易解決,政府會依據這些家庭的

                   需要訂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透過政策、法律的約束,讓這些社會資源能夠被
                   更合理、有效地運用。社會政策訂定的價值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推動機會平等、

                   促進社會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等,以確保國民的福祉(林勝義,2018)。有
                   了社會政策與相關法律的訂定,可以更清楚的知道這些社會資源為何用?如何

                   用?以及可以達到什麼成效,照顧這些家庭的生活。表 1-5 列舉了目前臺灣社
                   會常見的多元家庭型態,以及有哪些政策及法律保障這些家庭的福祉,又有哪

                   些組織資源可以運用,來幫助這些家庭生活更幸福。
                     有關各項組織資源,也可以到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或各縣市社會局處

                   網站查詢、或是透過關鍵字搜尋,獲得更清楚的資訊。



                   表 1-5  不同家庭型態相關政策與可運用之社會資源

                        家庭型態               相關政策或法規舉例             註1         可運用的組織資源舉例              註2

                     核心家庭、折衷           家庭教育法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            註3
                     家庭、擴展家庭

                        單親家庭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                        各縣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隔代教養家庭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                        各縣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

                     繼親/重組家庭 民法親屬編施行法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

                                                                         各縣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
                        收養家庭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資源中心

                        寄養家庭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同性戀家庭           釋字第748施行法(同婚專法) 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跨國婚姻家庭/ 新住民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                               各縣市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
                       新住民家庭           用辦法

                      身心障礙家庭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各縣市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原住民家庭           原住民族基本法                           各縣市原住民族行政局

                   註1  僅列出較直接相關的中央政策或法規。
                   註2  僅列出各縣市有提供服務之單位或較大型之民間團體。
                   註3  詳見本主題第三節。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