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4
P. 48
2. 因為消費的目的不同,想要變成需要
想要與需要不是是非題,例如一雙鞋子是需要還是想要,不是單從物
品本身表面去意思,例如「一雙新的黑皮鞋」例如已經擁有各種款式的鞋
子,今天看到一隻今年秋冬新鞋款,那麼「新的黑皮鞋」是「想要」;但
是因為出席一場重要的音樂演奏比賽,這一雙新的黑皮鞋就是「需要」。
3. 只買「需要」的東西就不會浪費?
一般以為,沒有辦法存到錢是因為買太多想要的東西,殊不知買了太 /
過多「需要」的東西也會成為浪費。例如特價買了過多水果,沒有吃完就
壞掉,造成生活中不必要的支出。
4. 不買「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都不買「想要」的東西,長久壓抑慾望,並不是使用金錢的理想
方式,反而有負面影響。例如如果有一天沒有人督促的時候,便無法克服
廣告的行銷誘惑而衝動消費;或是對朋友、家人過度吝嗇,斤斤計較,而
影響人際關係。
5. 辨明想要與需要真正的價值意義在作決策
光是知道什麼是想要與需要,還是不夠。生活中並不是只是買「需要」
的東西,有時擁有「想要」的東西,例如與家人到餐廳享用美味又特色的
下午茶套餐,這非生理上的用餐「需要」,但是增進為了生活中的樂趣。
要進一步思考這些想要與需要真正的價值意義是在哪裡?思辨清楚背後的
動機為何反而更重要。可以透過策略找出真正「想要」物品,例如列出清
單、不要立刻購買,給一點冷靜期、忽視集點打折之類的廣告,也是具體
的行動策略。
列一張
購物清單
忽視折扣 不要立刻購
(羊毛出在 買,給一點
羊身上) 冷靜期
戒掉
集點習慣
42 PART2 家庭消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