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4
P. 12

一、家庭資源的定義與特性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09)定義資源為:「通
               過提供經濟活動中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而帶來使用效益(或在將來帶來使用效

               益),並隨著人類的使用而逐漸減少的天然資產。」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在《資本論》提到:「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為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

               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引自胡訢諄,2019)由上述可知,資源不
               只限於自然資源,也包含人類的勞動等,只要是可以被開發與利用的都可視為

               資源。因此「資源」指的是一種財產,而這些財產可提供使用者運用以幫助其
               達到目標。而「家庭資源」主要是指可供家庭使用的資源,且這些資源可以幫

               助家庭完成家人共同的生活目標(唐先梅,2005)。
                 有些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資源必須被有效率的使用方能發揮其

               最大的效益,如果沒有妥善利用,實在可惜。資源根據其數量與品質具有「有
               限性」、「可補性」、「可得性」、「可用性」特性,如圖 1-1 說明:





                                  有限性                                       可補性
                   每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例                          資源雖然有限但是是可以補充的,
                   如每人每天只有 24 小時;每個人                        例如金錢用完可以再賺;覺得知識
                   的金錢是有限的。                                 不足可以透過學習再獲得。



                                  可得性                                       可用性
                   個人可以得到該資源並加以運用。                          資源具可供人使用的情形,可用性
                   例如每個月都可以得到固定的收入;                         因人而異。例如電腦對常上網的人
                   住家附近開的商店可以隨時補充日                          可用性高,但對於不會使用電腦的
                   用品。                                      人可用性低。

                                                圖 1-1 資源的特性



               二、家庭資源的使用



                 在運用家庭資源時,除了要考慮資源的各種特性外,也要考慮資源的使

               用方式,仔細的比較與評估,才能更有效達成目標。一般而言,資源有六種
               常見的使用方式,如圖 1-2 的舉例:

















             6   PART1 家庭資源管理概論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