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6.4家庭展能親職教育方案帶領人手冊
P. 37

貳、影響個體社會/心理發展的因素


                    根據表 4 所示,當兒童進入學齡期時,其發展重點為學校的課業學習,父母的任
               務在培養兒童具有求學、待人處事的基本能力與方法,使其能適應社會生活。然而,
               影響兒童社會/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很多,若依場域區分,大致可分成家庭、學校、社
               會三個因素(朱敬先,1997;洪文綺、黃淑貞,2006;謝智玲,2012)。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兒童生活中最主要的場域,其中可能影響兒童社會/心理發展的因素包含
               夫妻、手足、親子、代間、姻親等各種關係與互動。研究指出父母花時間陪伴子女並
               給予子女支持,有助於子女適應社會(謝智玲,2012);而當家庭中衝突與暴力氣氛
               愈多,對子女社會/心理發展的負面影響則愈深(李思賢、張弘潔、李蘭、吳文琪,

               2006),顯示良好的親子互動情況與家庭氣氛對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的有其影響力。
               但在現代社會中,中產階級父母雖能提供子女良好的物質生活,卻較少花時間與子女
               共同相處,使得兒童多在孤單、乏人照顧的環境中成長;更遑論當家庭面臨重大變故
               時(如:父母離婚、搬家),若沒有適時陪伴、協助子女調適,更可能影響子女的社

               會/心理發展(朱敬先,1997)。
               二、學校因素

                    隨著家庭功能改變與社會的變遷,學校對兒童社會/心理發展扮演的角色益加重
               要;進入學校後,學校對兒童社會/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包含學校本身、老師及同儕。
               兒童就學後,一天中有相當多時間待在學校,若對學校缺乏認同感,將不利其社會/

               心理發展(李思賢等人,2006);此外,兒童在學校最直接的學習對象為教師,故良
               好的師生互動亦有助於孩子的社會/心理發展(謝智玲,2012)。 而學齡期階段兒童的
               人際關係也逐漸從父母轉移至同儕,此時學校的同儕關係對孩子而言是重要的社會支
               持來源(朱敬先,1997)。

               三、社會因素

                    除了家庭、學校,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兒童社會/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小至兒童
               所處社區的環境、文化與治安等,大至整個社會文化,都會影響兒童的價值觀與行為
               表現。快速的社會變遷迫使兒童比過去更早離家上學、花更多的時間上才藝班或安親

               班,大幅減少兒童留在家中的時間;當孩子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照顧、在學校又難以獲
               得師長或同學的支持時,將對外尋求心理支持,較容易結交不良友伴、出入複雜場所,
               甚至參與幫派(朱敬先,1997)。

                    此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與大眾傳播媒體的無孔不入,兒童取得資訊的來源愈
               來愈多、也愈來愈來方便 , 但是這些資訊有好有壞,未必有利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
               也需要家長擔任兒童的訊息守門員、價值澄清者。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