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給家一個擁抱認識多元型態家庭學習手冊
P. 18
論 導
、 現 去 過 未 來 在 與 態 型 元 的 庭 家
多
與性傾向經驗多元,使得她/他們教養孩子策略更不受性別刻板的腳本影響,不會因
為孩子的生理性別而給予不同的侷限,反而呈現更多樣化的協商與彈性空間,而共同
之處是都希望孩子走向獨立(林思妤,2007;洪于珊,2012;張耐,2003)。而「每
個小孩都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這樣的焦慮,凸顯了對於親職角色的固著,認定
父職無法母代、母職無法父代,這不只排除了同志家庭,更否定了單親家庭、隔代教
養家庭等多元家庭之親職功能,彷彿核心家庭才是唯一的、正確的選擇。然而並非只
要有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就能使親職功能發揮,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員的關係;在目前
社會情境下,同志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的家庭或許會遭受較多的社會壓力與歧
視,但不應因此污名化多元家庭,倒果為因,這反而是將歧視正當化,無法解決這些
真實存在的多元型態家庭所面臨的社會壓力。
? 迷思 6:「外籍新娘因為錢才嫁來臺灣。」
首先,「外籍新娘」是歧視用語。此稱呼源自於 1990 年代開始臺灣跨國婚姻逐
漸增加,許多來自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女性透過婚姻移民到臺灣,在婚姻仲介的廣告
中常以「外籍新娘」稱呼這些女性,此用詞不但連結了臺灣過去人口販運的灰暗記憶,
更忽略「新娘」早已是「老娘」,已成為臺灣的一份子,是臺灣的「新住民」。
依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2021 年新住民人口總數近 57 萬,占全臺灣人口人數
2.37%,這 57 萬人之中,9 成是女性。女性透過婚姻或工作的遷移,從較低度發展
國家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居民生活水準較高的「較發達國家」,提供再生產的勞
動力;同時,較發達國家的育兒與家庭照顧的成本提高,中產階級以上家庭可以雇用
外籍幫傭,工農階級家庭卻難以負擔,這些再生產的責任往往轉嫁到家中女性身上,
所以較發達國家的工農階級男子因而隨著潮流,到鄰近較低度發展國家尋找婚配對
象,其實,上述現象並非臺灣獨有,而是資本主義全球化下所產生的常態(夏曉鵑,
2018)。早期,媒體在探討跨國婚姻現象,總是用負面的詞彙如「外籍新娘、買來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