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學示例第3冊: 主題軸三 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
P. 69
08
做個「好」朋友
從同理心的面向可知,同理心包含會主動設想身處他人的情境,能夠想像自
己會產生的感受、想法或行動,關心他人的感覺,甚至自己感覺焦慮或不安。越
能夠觀點取代或幻想,越會關心或同情他人的不幸(Davis,1983),而越有同
理心,對他人的需要也比較敏銳、比較願意幫助別人,因此也擁有比較好的人際
關係(周育如,2013)。
除了以同理心與善意 / 中性解讀他人的言語或行動為基礎,主動、做真實的
自己、尊重他人、坦誠溝通、有禮貌等也是經營良好人際互動的重要知能。
1. 主動
指在與人相處時,不被動地等待他人行動再做回應,而是由自己展開行動。
例如新學年換班級的時候,主動與新同學打招呼、聊天,開啟雙方友誼;課間休
息時,主動邀請同學加入遊戲或主動提出加入同學進行的活動,增加彼此溝通、
互動的機會。
2. 做真實的自己
指不為了獲得友誼而偽裝或改變自己,例如不為了和喜歡露營的同學成為朋
友,自己只和家人露營過一次,卻說自己也常去露營。不改變自己並非指不參與
或嘗試對方談論的活動或不能改變,人際互動的過程中可能培養出共同的興趣,
重點在於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
3. 尊重他人
「做真實的自己」是雙向的,了解、同理並接納他人的外貌、習慣、喜好、
家人或文化等等,不強迫他人調整或改變,才能使朋友沒有心理負擔地「做自
己」。接納現狀或不強迫改變,不代表不能支持或鼓勵他人正向的改變,重點在
於接納並體貼他人的意願、感受或情境。
4. 坦誠溝通
人際互動過程很難永遠順利、符合自己的預期,可能因為個性、看法、所
處情境或表達方式等等的差異而產生不愉快或爭吵,逃避並不能使狀況消失或變
好,開誠佈公地交流彼此的意見或感受才是解決之道。也就是不只真實明確地表
達自己想法,期待對方的了解與接納,同時也傾聽、了解對方的想法、接納對方
對自己的回饋,共同處理這些不滿或衝突。
5. 有禮貌(林秋慧,2020)
禮貌不只是使用正確的詞彙,而是表現出內心在乎他人、尊重他人的態度。
也就是除了言語之外,透過聲音、表情、動作或服裝儀容等等,與語言訊息一致
的非語言訊息,才能讓他人在互動過程中感覺自在、舒適與被尊重。
人際關係的經營需要投入時間與心思,以雙方互好為原則,以友善真實的態
度、溫和有禮的行為,才能贏得並增進雙方的友誼(林秋慧,2020)。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