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學示例第3冊: 主題軸三 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
P. 8
01
奇妙的情緒
一、設計說明
(一)設計理念
本示例對應家庭教育主題軸「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中的學習表現「覺
察與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3-0-1)與學習內容「常見臉部表情與動作呈現
的基本情緒」(C-0-1)、「人我情緒差異的辨識」(C-0-2),以學齡前幼兒為
對象設計。
幼兒對情緒的認識,有助於理解與接納自身情緒產生時的表現,而情緒表現
影響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透過引導及練習,可以幫助幼兒覺察情緒的各種具體
表現。因此,本示例透過繪本、兒歌、帶動唱、畫圖等活動,引導幼兒察覺聲音、
表情、動作、行為等所代表的情緒,幫助幼兒認識各種情緒、發現自己與他人的
情緒表現的異同,並提升幼兒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進而能理解與接納自己的情
緒反應、建立正向社交技巧。
(二)內容重點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陳小英,2020),開心、驚訝、難過、生氣、害怕、
害羞等都是人類的基本情緒。蔡秀玲、楊智馨於 1999 年指出,情緒由刺激所引
發,同樣的刺激所引發的情緒因人而異,會隨個人身心發展、對情境及發展的覺
察、個人的經驗及應變等而改變(引自陳小英,2020)。
個人會透過語言及非語言行為表達情緒,語言行為包含說話時的用詞及聲
音,非語言的行為包括臉部表情、姿勢、動作等(陳小英,2020),因此除了透
過太開心了、好生氣、覺得很難過等語句得知他人的情緒之外,非語言行為也是
辨識個人情緒的重要線索。
1. 臉部表情
表情是最先被覺察的外在行為表徵,通常個人的喜、怒、哀、懼等情緒變化,
都是由臉部表情顯示出來(張春興,2009)。開心的時候笑容滿面、驚訝的時候
目瞪口呆、生氣的時候橫眉豎眼、憂愁的時候眉頭深鎖、害羞的時候臉紅等等,
都是用以判斷他人情緒的表情。
2. 姿勢及動作
身體的姿勢或動作也有助於辨識情緒,特別是情緒的強度(陳小英,
2020)。例如又叫又跳可能是非常開心、發抖可能是很害怕,跺腳可能是極為生
氣、躲在別人身後可能是很害羞等等。
雖然有許多的情緒表現是相似的,但是同一種情緒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表達
方式,例如有些人生氣時會說話口氣不好、有些人會氣鼓鼓地不說話、有些人可
能會面無表情生悶氣;或是有些人害怕時會發抖,有些人會怕得動彈不得,有些
人則可能會哭泣。而同樣行為也可能傳達不同的情緒,例如可能是害怕得發抖,
4 也可能是氣得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