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6.4家庭展能親職教育方案帶領人手冊
P. 17

4.  仰賴成熟與學習:身體系統的成熟是動作發展的基礎,而適當的學習能促進生理
                  成熟與縮短成熟的時間。

               三、動作發展與兒童心理

                    黃志祥與李翰林(2002)指出,兒童的動作發展除了與探索周遭世界的能力直接
               相關外,也會間接影響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透過自己完成吃飯、穿衣等動作,兒童
               可獲得心理的滿足與成就感,進而建立自信心;同儕相處時,良好的動作能力有助於

               在互動時獲得同儕的認可和讚許,建立較好的社交關係;反之,除了因行動失敗產生
               挫折感之外,還可能因此受到同儕的冷落而不再樂於參與團體活動,不利人際關係發
               展。由此可知,兒童的動作發展與社會行為、自我觀念,甚至人格發展,具有相當的
               關聯性(黃志祥、李翰林,2002)。


               貳、學齡兒童(6-12 歲)的動作發展

                    學齡兒童的身體成長相對緩慢,但隨著骨骼與心肺功能的增強,以及腦容量的增
               加(12 歲兒童的腦容量已接近成人),都有助於肌能與體適能的強化、發展穩定的身

               體能力與技巧(郭靜晃,2005a)。
               一、學齡兒童的動作發展面向

                    學齡兒童的動作發展一般可包括下列 8 個基本面向,這 8 個面向的動作能力來自
               學齡前階段所有基礎的總和(黃志祥、李翰林,2002):
               1.  強度(strength):力量的大小。

               2.  彈性(flexibility):身體伸展或彎曲的能力。
               3.  爆發力(impulsion):從產生意念到動作發生的速率。
               4.  速度(speed):動作產生或維持的速率。
               5.  精確度(precision):動作的正確程度與靈巧度。

               6.  協調度(coordination):協調是指運用一群肌肉以完成動作,肌肉協調度的發展
                  可增進動作的精確度與提升爆發力。
               7.  平衡(balance) : 在各個動作或姿勢中維持穩定狀態的能力(范姜逸敏,2001) ,
                  學齡階段兒童的平衡能力已更加完善。

               8.  節律性(rhythm) : 動作的節拍或節奏感,兒童通常在 8 歲以後才能展現動作的節
                  律性。
               二、學齡兒童的動作發展分類


                    兒童的動作發展一般分為粗大動作發展與精細動作發展。學齡階段時,兒童的精
               細動作能力會隨著粗大動作的運用日益熟練而更加進步(黃志祥、李翰林,2002)。
                    粗大動作(gross motor skills)是指涉及身體大肌肉的動作技能(張慧芝譯,2001),
               如走、跑、跳等。學齡兒童在粗大動作發展上的重大進步在於肌肉的協調性,6-7 歲
               兒童粗大動作的協調性比精細動作更好,一般已可騎腳踏車或跳繩,跑、跳、丟球、
               接球、踢球等技巧也都已發展得相當良好(郭靜晃,2005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