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6.4家庭展能親職教育方案帶領人手冊
P. 54
更進一步來說 , 當抱持某一性別必定會優於另一種性別的信念時,就是性別歧視
(sexism)(彭懷真,2009)。為促進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我國有「性別平等教
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此外,為實施聯合國 1979 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
約(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以
下簡稱公約),以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健全婦女發展,落實保障性別人權及
促進性別平等,我國在民國 100 年也制訂並公布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
行法」,並從 101 年 1 月 1 日實施。
二、「性別刻板印象」的傳遞管道
從社會學習論的觀點,兒童社會化的過程,父母、親友、教師、同儕及傳播媒體
都扮演重要角色。
(一)父母
孩子出生之前,父母若抱著強烈的性別差異信念,會影響到父母對子女性別的
偏好,以及對他們的評價;在子女成長的過程,這樣的父母會運用許多方法使子女
符合社會期待的性別角色。如果訪問嬰兒出生不到一日的初生兒父母,女嬰被認為
比較柔弱、嬌小、漂亮與細緻;而男嬰被認為比較安穩、警覺與強壯(林彥妤、郭
利百加譯,1991),可見父母的性別刻板信念,在孩子誕生被宣告為「男孩」或「女
孩」之際就被激發,進而不自覺的在教養子女時展現自己的性別刻板信念,如:選
擇的活動與玩具、房間的布置、衣服的色彩,甚至是對待子女的態度以及日常生活
中所展現的行為等等。「性別刻板」就這樣透過養育子女的過程傳輸給下一代。
(二)親友
家族中的長輩,如祖父母、伯父母、叔叔嬸嬸、舅舅、姑姑、阿姨、堂表兄弟
姊妹及自己手足,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抱持著性別刻板信念與兒童互動,影響著兒
童的性別角色發展。
現代社會中,祖父母常是「帶孫」的角色。在孫子女成長過程中,祖父母與兒
童有頻繁的接觸以及親密的互動,因此對兒童的性別角色社會化扮演著重要角色。
手足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性別角色發展部分。如果家
中子女的性別都一樣,在家務分工上不會以性別來劃分工作;但在有不同性別子女
的家庭中,若父母採取性別刻板的家務分配,例如女孩負責洗碗、打掃,男孩幫忙
提、拿物品等,對子女的性別角色發展影響也很深遠。
(三)教師
兒童進入學校後,教師經由活動的提供、增強、示範及溝通模式,對兒童的性
別角色發展帶來影響;雖然這些師生互動不是課程內容,教師並未刻意教,但是學
童在與老師互動過程中,也學會了角色行為。例如在班級經營上,男學生可能較常
被要求協助做搬桌椅等體力性工作,女學生則常被要求做倒茶水等較不耗體力且照
顧人的工作。這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展現的不自覺的性別差異對待 , 無聲的告知
兒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性別角色,進而使兒童形成對自己或他人的性別刻板印象。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