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6.4家庭展能親職教育方案帶領人手冊
P. 55
(四)同儕
在同儕團體中,當兒童表現出符合傳統期待的性別角色行為時,較易受到同儕
的接納;當表現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舉止時,較可能會遭到同儕排擠、嘲笑。
例如「娘娘腔」(sissy)和「男人婆」(tomboy)這些用詞,常被兒童用來輕蔑那些
展現出的性格特質不符合社會對其性別角色期待的同伴。
(五)傳播媒體
性別刻板印象為一種社會形塑的價值觀,人們透過閱聽傳播媒體,會漸漸認同
性別刻板印象的存在。例如手錶、汽車、房屋等廣告經常是由男性代言,而家務與
照顧用設備如洗衣機、家用品廣告則是由女性代言;這些廣告日復一日的播送,成
為兒童學習性別刻板印象的資訊來源。媒體對認知發展未臻成熟的兒童是深具影響
力的學習管道,故不可輕忽其所傳遞出來的性別訊息。
綜上所述,許多的性別差異是學習而來的,尤其是「男孩較獨立、女孩較依賴,
男孩有較佳的視覺能力、女孩有較佳的語言能力,男孩較為積極主動、女孩較消極被
動」等看法,經過一一檢核後,結果為「先天差異甚小、後天學習讓差異拉大」,男
孩與女孩相同的部分遠多於相異的部分(彭懷真,2009)。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一
書中提到「(女)人不是生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揭示了性別差異並非是生物的,
而是社會的,亦即造成男女特性不同的最大原因是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
三、「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
性別刻板印象對個人所產生的影響,無論對男性或女性而言,都不單會限制與窄
化對事實真相的認識,更會因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而自我設限,以致妨礙潛能的
發揮,也就是透過「印象整飾」(impression management)造成自我表現上的限制。
所謂印象整飾是指人人都希望被他人接納與贊許,因此會盡量以自己認為他人所能接
受的方式來表現自己,而限制了自我表現;如:面對初識或不認識、重要但不熟悉的
他人時,人們會刻意的表現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更甚者,社會中經濟資源和政治權
力的分配,常常是基於男支配而女服從的原則,故而形塑出性別階層化(gender
stratification)的態度與行事。
參、去除性別刻板印象,從家庭做起
家庭是兒童最早開始社會化的場所,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往往會在不經意下傳遞某
些價值觀。張晉芬、李奕慧(2007)曾指出改變家務分工的性別化差異,關鍵不在女
性,而是男性是否願意多投入家務工作中被視為「女性家務」的項目;因而改變男性
的意願需要回到社會與家庭的價值觀,去除家務的性別區隔性特質,成為「男人、女
人共同的事」(唐先梅,2011)。 父母本身的性別角色態度會直接形塑子女的性別角色
態度,也會呈現在家務參與的表現上,也就是「身教」,以及呈現在對子女的家事指
派上,即「言教」;因此父母除了自身的性別角色態度影響外,同時會透過身教、言
教形塑子女的性別角色態度。因此,合宜的家務分工有淡化性別刻板印象之效。
4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