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學示例第3冊: 主題軸三 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發展
P. 60
07
飲食文化大不同
發出「呼嚕、呼嚕」聲、再夾起麵條大口大口的「吸」麵條。經由以上的食
用過程展現出物品的美味(林慶弧,2004)。
茶是歐、亞、非、大洋洲等地區日常的飲品,一般在飲茶時並
沒有固定的時間,然而在英國會在下午時光有喝茶的習慣,亦即一
般所稱的「下午茶」(陳玉箴,2015)。
在華人社會中,日常用餐規矩多以「關心」、「禁忌」的方
式來維繫,我們會在與人寒暄問候中常以「吃飽沒?」、「吃了沒?」來
關心對方,在進餐時會以勸菜或為對方挟菜以示關心(許美瑞、阮昌銳,
2001),此外華人用餐忌諱將筷子豎插在盛有米飯的碗中,令人聯想到祭拜
亡者時腳尾飯的放法,且吃飯忌敲碗,因為像乞丐端碗要飯的樣子(張玉欣、
楊秀萍,2004)。
在華人社會中聚餐時會為對方夾菜的關心行為,當與來自西方的友人共
餐時則不宜,因為西方人吃飯是採分餐制,自取自食,反感別人為他們夾菜。
另外,將食物從筷子到筷子的隨意傳遞,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是不會發生的,
因為只有在葬禮上會使用筷子傳遞未燒成灰的親人骨頭。
綜上所述,飲食儀禮的差異展現於國家、宗教間,在與友人共餐前,事
前探詢與瞭解不同文化之儀禮,如不葷、不豬、不牛,避免產生令人不悅之
情境;而與以「手」進食的民族共餐,首要抱持學習以不同方式進食的態度,
即「淨手」後以「右手」抓取食物,而非排斥貶抑其習俗;又如避免發出咀
嚼聲是共通的飲食儀禮,但日本人吃麵時發出吸食聲是對食物與煮食者的讚
美、尊重。
(4)文化達人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共食」
在許多民族認為食用同一個灶廚做出來的美食,才算是一家人。「共食」有
助認識與瞭解不同文化與傳統,互相交流與學習,培養出擁有包容、同理的
「文化達人」。
國際化讓人際互動的速度增快且頻率增加,於此,在與不同文化的人交
流時,首應注意各文化禁忌,其次,透過接觸以了解不同文化風俗與習慣,
再者,尊重各文化的獨特性,不以本位主義來度量文化的差異。因此透過交
流了解與認識家庭間飲食儀禮的特色,接納不同習慣與禮俗,尊重與同理各
文化儀禮所遵循的禁忌,不妄下定論,以開放的態度理解其中的奧秘。
2. 你家我家食不同
(1)怎麼吃
過往全家一起吃晚飯並一起分享一天生活種種的互動時間,已隨著雙薪
家庭成為常態而降低,過往進食時有「全家一起」、「食不語」等規範,而
現今從進食互動來看,由全家一起進食,漸漸演變為有事者先食;有邊吃邊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