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5
P. 14
3. 按時完成學校作業
按時完成學校的作業,整理自己的書包,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同
時學習管理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工作。
4.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可建立良好的印象。例如不要當眾剔牙、摳
鼻、梳頭,衣著要整齊清潔,說話要禮貌、輕聲、不要口沫橫飛,打呵欠、
打噴嚏要摀住嘴巴。
5. 主動參與家務工作
子女參與家務工作,可學習生活技能、成就感、自主性、正向回饋、
分擔家人辛勞及提升生活品質等意義。從小就養成參與家務工作的習慣,
除了可以對家庭更有向心力、家人間有更多互動相處的機會和提升家庭
生活品質之外,更有助於子女未來的婚姻生活,會有更均衡的家務分工,
家庭成員關係也會更好。
三、作息時間的安排
「作息」一詞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中的解釋是「工作與休息」。以人的行
為來說,就是一般人認知的一天生活當中各種行為的展開,例如起床、刷牙、
洗臉、梳妝、吃早餐、上班、上學、吃中餐、午休、返家、洗澡、睡覺等每
天按照規律的行為模式,當然個人的行為模式,也會隨著外在或內在的環境,
而有所微調。
生活作息的安排,常常與生理時鐘一起討論。在合適的時間,進行合適
的工作,能將工作效率最佳化。鄭淳予醫師(2018)表示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是真的有科學證據支持的,當我們的身體和環境,能和諧共處時,生理
時鐘便能順利運作。我們的身體要能夠在晚上,很好地自然放鬆,很重要的
一件事情,就是要讓身體,習慣有「日」、「夜」的節律,這個日夜節律的
建立,一定要從白天就開始,也就是說,在白天的時候,我們要讓身體,有
活過來、清醒的感覺。當睡眠時間無法配合日夜的變化,譬如熬夜,容易造
成生理時鐘紊亂,使我們的身體會變得有點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便會產生許
多慢性疾病。當作息不正常,不論成人或子女都可能因此而無法正常工作或
上學,作息不正常導致精神不濟,該起床時起不來,容易於工作中發生意外
事件或無法專心上課。楊靜玟(2018)分析國民中小學學生導致輟學的因素,
發現中輟的個人因素中有高達七成為「生活作息不正常」。由此可知,安排
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家庭中有不同的家庭成員,每個家庭成員的角色、身份、工作與個人
需求都有所不同。而良好作息的原則,便是讓家庭的成員,擁有良好的精神
8 PART1 家庭作息的安排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