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家庭教育議題教師手冊.5
P. 83
目前家庭形式多元化,不同的家庭結構、不同的家庭生命階段,不同的
社經地位等,產生不同的需求、目標、價值等,與自然環境及文化社會環境
產生互動。接著透過資源轉換或學習方式等,運用資訊、選擇決策方案等,
產生個人或家庭的生活系統的改變,進而產生人類生活品質達到主觀及客觀
的福祉,同時環境品質也達永續目標。相反的,若是毫無限制的取用資源,
雖提升個人及家庭生活品質,但卻導致環境資源的耗盡。
例如青少年階段的單親家庭,因經濟條件不足之故,只能設定較低的生
活目標,選擇生活環境較一般的社區居住。面對此種情形,個人及家庭運用
現有的資訊或透過創造、合作,善用家中現有的資源,達成目標,積極地使
個人與家庭有更多的生活品質及環境品質。
四、了解並具備實踐家庭社區責任的知能
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building)自 1994 年由當時文建會(現今
文化部)開始提出及推動,以「人、文、地、景、產」為目標,建立社區文化、
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2008 年至 2015 年以「地方文化生活
圈」之區域發展概念出發,從軟體(社造觀念培育)及硬體(地方文化設施)
兩方面著手,提升社區文化生活,近期提出的第三期:社造 3.0 計畫,結合
公民審議及參與式民主的概念,期能建立文化公民社會,均衡城鄉文化資
源(文化部,2018)。
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造人」是整個社區營造的重要核心,而「人」
是家庭的核心,民眾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得到啟發與重視,並且透過參與的過
程,同時能發展公民意識與社區認同,從而開展生存意義與生命觀感,並能
與社區生存及發展行動相互呼應。
家庭有參與社區活動的角色及責任,可透過支持政府各種政策,實踐家
庭的社區責任,例如支持社區綠色商店、通報社區暴力事件、守望相助、社
區聯防等實踐策略。家庭也透過各種形式組織的成長,結合人力、財力與物
力資源,藉由某些有組織的活動,創造一些有價值的服務,以服務個體或社
會,例如家庭與社區共同參與「清淨家園計畫」、「全民防治衛生計畫」、「國
家清潔週及環境清潔週」等。同時透過建立學習型家庭(參見 PART3),共
同學習資源的整合及運用,藉由家人間的對話達到家人共學,有效運用資源,
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彼此發揮創意,運用在地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
保護現有家鄉風土、資源永續,實踐愛家愛鄉,共生及共榮的願景。
77